「太極」是有個終極、窮盡處,即是有規定性。有規定性便是「有」。「無極而太極」即從無而有,正是老子「有生於無」或「道生一」之意。這個太極本身便是能動的,動便生出陽剛;動極而靜,靜而生出陰;靜極又復動。這幾句說明了:
- 太極本身是能動的,不需要靠上帝的第一擊來推動。
- 這個動,與其對立面「靜」,是互為其根,沒有對方,便沒有自己;對方是自己的根源,自己又是對方的根源。到了極盡,就向其對立面轉化,「動極而靜」;向對立面轉化後,又再向對立面轉化,便回到自己,「靜極復動」。這種過渡、轉化,是發展式的,而非圓圈循環式的,它會「化生萬物」。從這幾個特點看,它與老子的「反」的規律是相同的。這就是「反者道之動」 的意思。
- 「無極」生出「太極」,即無生出有。這個有就是「一」。然後太極動,動而生出陽,動極而靜,靜生出陰。於是陰陽兩儀立焉,這便是「二」。陰陽二氣,又生出水、火、木、金、土五氣,這便是「五」。於是陰陽,五氣妙合而凝,這便是「七」,化生萬物。
如果套用老子的話,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五,七
生萬物」。總的意思是說,「無」創生宇宙的「有」以後, 便由這個「有」逐步而生出萬物。
從這些比較可以看出,一從道家的「道」出發,一從儒家的《易經》思想出發,都得到差不多的結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