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三論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三論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10月8日 星期日

三論宗

三論指大乘中觀派的三部論書,即《中論》、《百論》和《十二門論》,三論宗以這三部作為立宗的經典依據,故名。
三論宗的創始者吉藏(公元546—623年),俗姓安,出生金陵。由於他祖籍安西,是人的後代,所以也被稱胡吉藏。他曾住會稽嘉祥寺講三論,聽講者常達千餘人,後世 敬稱其為嘉祥大師。隋開皇(公元581—600年)年末,吉藏受楊廣之請,先後住揚州慧日寺和長安日嚴寺。在長安期間,他著書立說,完成了三論宗的理論體系。唐朝建立後,吉藏被征為統轄全國僧侶的十大德之一。吉藏傳教五十餘年,弟子眾多。其中高麗僧慧灌把三論宗傳入日本,並成為該宗在日本的祖師。再傳弟子中有元康較為知名,此後本派衰落。
吉藏一生著述共計約四十餘種,現存尚有二十六部。主要著作是《中論疏》、《十二門疏》、《三論玄義》、《大乘玄義》等。吉藏博聞強記,善於辯論,擅長圍繞當時佛學界的熱點問題,通過批判別派的見解闡發自己的觀點。他的理論體系在論戰中形成,並且通過論戰表達出來,素以駁雜多端著稱。他的二諦論八不中道論,構成了該宗學說的核心內容。
三論宗認為,人的思維、語言(稱為能表假名等)是以分別有無、是非等差別為特點,並不能正確反映沒有任何差別性的本體實在(稱為所表等)。二諦論八不中道論就是在這種不可知論的方法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
二諦(兩種真理)原本是佛教的傳統說法,指真諦(也稱第一義諦、勝義諦等)和俗諦(也稱世諦、世俗諦等)。吉藏別立名目,把二諦分為于諦教諦。他認為, 二諦都屬於言教,是假名,是一種方便施設,達不到對絕對真理的認識。所以,人們對二諦也不能執着,也就是教人不 =要把是非得失看得太重。同時,這種二諦說又有調和矛盾的作 用,它承認眾生的各種認識、聖賢的各種思想,也和佛的言教一樣,都具有一定的真理性。因為,諸佛所說的法(教諦)也是依據眾生和聖賢的認識(于諦)講的。
八不中道是三論宗依據《中論》中所講的八不法門所建立的。《中論觀因緣品》載: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這是大乘中觀派對世界和人生的概要說明,指一切現象或事物都由因緣聚散而有生滅變化,實際上是沒有生滅變化。如果認為有或生或滅等變化,就是偏執於某個極端。根據吉藏的解釋,諸法的實相是遠離生滅、一異、斷常、來去的,離開兩邊就是顯示了八不中道即論證了中道實相。這是用雙重否定的破執方法說明本體不可知、不可思議,目的是要求在踐行方面做到無所得,沒有執着。

2017年10月7日 星期六

隋唐佛教諸宗派

唐代初年,有一位名叫那提的印度僧人,遊歷了古印度各地和南亞、東南亞諸國之後,來到中國。觀察了當時的佛教之後,那提說:脂那東國(指中國),盛傳大乘,佛法崇盛,瞻洲稱最。瞻洲即南瞻部洲,也譯作閻浮提,泛指當時已知的世界所有地方。那提這句話的意思是,中國大乘佛教的興旺發達,在隋唐時期居世界第一。
宗派建立的社會條件和特點
隋唐時期佛教的繁榮昌盛,與歷代帝王的大力扶植是分不開的。例如,隋文帝楊堅幼年時,由智仙神尼養育。他即位之後,經常對人提起智仙神尼的話,認為他能夠當皇帝,都是佛保佑的結果。他在位期間,大力倡導佛教。當時民間書寫佛經成風,社會上流傳的佛教經典要比儒家的六經多數十倍到上百倍。
隋唐時期佛教昌盛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形成了一些獨具特色的佛教宗派,其中主要有天台宗、三論宗、華嚴宗、唯識宗、禪宗、律宗、淨土宗和密宗。這些宗派的形成,集中體現了中國佛教的理論創造能力。
隋唐時期寬鬆的政治、發達的經濟和繁榮的文化,為佛教宗派的萌生和成長提供了適宜的社會環境。隋唐時期產生的佛教宗派,有一些共同點:
首先,各宗派的實際創始人大都得到統治階級,特別是最高統治者的直接或間接支持。
第二,各宗派都創立了相對完整和獨立的教理體系,其內容既有承襲印度佛教的成分,又有吸收中國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因素,更有結合兩種不同民族宗教文化後的創新理論。
第三,各宗派都建立了相對穩定的傳法基地,一般以一處或數處大寺院為中心,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不少這樣的寺院被後代稱為祖庭
第四,大多數宗派的祖師之間有師徒傳承關係,有些宗派還逐步編制出上溯印度著名僧人,下接中土歷代祖師的傳法世系。
佛教各宗派的發展是很不平衡的:有些在百年之內就消夭了,有些至今還在流傳。隋唐之後,各宗派的興衰消長,構成了中國佛教的重要內容。同時,佛教一些宗派在不同時期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周邊國家,成為漢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載體,深刻影響了那裏的思想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