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陰陽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陰陽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9月18日 星期一

對於西周滅亡的哲學解釋

對於一個朝代的滅亡,《詩經.大雅.文王》作了天命觀的解釋;伯陽父作了「陰陽失序」的解釋;史伯作了「去和取同」的解釋。試比較這三種哲學觀的異同。
朝代的滅亡是件很重大的事,必然要從哲學觀的層面作出解釋,並總結其教訓。
三種觀點有其相同之處,就是認為朝代滅亡是由於統治者治理國家不好而造成的。〈文王〉一詩說殷王未喪失民心時,還能配合上帝,「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後來變壞了,喪失民心,故殷滅亡。伯陽父認為西周幽王治國不好,引起「民之亂也」,於是預測其將要滅亡。史伯則認為幽王偏聽偏信,天會奪去其聰明,使他做盡愚蠢的壞事。所以不能不滅亡。
但是三種觀點也有相異之處。〈文王〉一詩認為帝王的命運,是由天所主宰的。誰能修德得民,就交由誰去統治。殷王喪失其民,就不能「克配上帝」,所以殷王朝便滅亡。伯陽父則不講天的主宰,而是講宇宙間陰陽有其序,當它們「不失其序」時,便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現在周幽王無道,於是民便亂了,導致天地之氣失序。陽氣應該上蒸,卻被陰氣壓迫住,不能出來,而伏在陰氣之下,於是兩氣相抗,乃引起地震,將會使西周滅亡。
史伯與他們不同,〈文王〉詩歸因於天命,上帝;伯陽父歸因於自然界的「陰陽失序」;史伯則歸因於人事的規律。他認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對立的事物互相作用,宇宙才能生成發展;相同的東西加上相同的東西,就沒有生命力,不能繼續下去,只會枯死。人們的思想、觀點也是如此,要容納不同意見,聽不同的聲音,並給予協調施行才會昌盛;不能容納不同意見,聽不同的聲音,便會死亡。周幽王就是這樣,所以天要奪其聰明,讓他滅亡。
三種不同觀點,用天命解釋,看來不實在;用自然界原因解釋,也略為離得遠一些;用人事規律作解釋,最切實。而且到了今天,仍感到此觀點的作用。

史伯

從西周末年到孔子前,出現了不少思想家。他們提出的觀點,雖然還未形成有體系的學說,但卻是十分可貴的。伯陽父就是一例,他以陰陽的協調與否,解釋自然的異常變化,並聯繫到社會以及西周王朝的滅亡上,具有時代先鋒的本色。與伯陽父同時的史伯,也是周幽王的太史(有人說史伯即伯陽父),他與鄭桓公討論西周將會滅亡時,指出其原因是由於幽王的專同。所謂專同,就是說幽王只聽與自己相同的意見,而不聽與自己不同的主張。於是老天便把他的聰明奪去,這能夠不滅亡嗎?
根據《國語.鄭語》的記載,在這次交談中,史伯提出了「和」與「同」兩個哲學範疇。
「和」是指「以他平他」,即是一種事物(他)與另一種相對立或相反的事物(他),互相配合或協調(平),就叫做「和」。這樣便能相輔相成,「和實生物」 便能使事物得到發展壯大。至於「同」,是指「以同裨同」,即是以相同的東西(同)與相同的東西(同)加在一起(裨)。相同的東西加相同的東西,永遠產生不出新的事物,這就是「同則不繼」。比如把互相不同的土、金、木、水、火互相協調配合,就能產生百物;甜、酸、苦、辣、鹹和諧,才有好的味道;不同的聲調配合,便有好聽的音樂;設立十種等級,以訓導百官,產生千種品級;提出萬種方案,計劃十萬件事情,經營百萬的財物,常有成千萬的收入,以做好無窮多的準備。這些都是「和」的好處。
但如果只要「同」,同一個音調,就沒有不成美味;同一件物,便沒有東西可講。周幽王只要「同」,不要「和」,就變得愚蠢無知,做盡壞事,怎能不滅亡呢?
史伯提出的和、同理論,認為「和」便有生長,發展;「同」便會枯死,包括自然界、社會、思想界,在當時是有影響的,春秋時齊國的晏嬰便對齊侯講過和與同(《左傳.昭公二十年》)。到了孔子也很重視和與同,認為「同」便可以導致一言喪邦;又認為和與同,是君子與小人的分界線。一直以來,這個理論都有強大的生命力。我們的國家便曾被「一言堂」(即只有同一個聲音)帶來許多不幸,以致今後還要記著此種教訓。

殷末周初思想概略

殷末周初至孔子前的思想,雖然材料比較零碎不全,但也隱隱看到一些發展線索。古老的天命觀,認為上帝或天神是主宰一切的,衪能命令誰來統治天下,也能命令另一人去代替原來的統治者。於是慢慢地又感到天命並不是永遠固定不變的,而且衪是會選擇修德的人,得民心的人作天子的。
接著,出現陰陽五行觀,認為兩種對立力量,五類物質互相激盪、交合能化生萬物,形成自然界、社會及其變化發展。 史伯結合這些觀點,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重要思想,並以此說明朝代更替的原因。晏嬰把這些思想運用到君臣關係上,後來孔子也繼承此種思想,認為只喜歡「同」,便是「一言喪邦」,並把「和」、「同」看成是君子、小人分別的標誌。
管仲「倉廩實而知禮節」的觀點,劃出溫飽與教化兩個既區別又相關的步驟;「上服度則六親居固」開始包含孕育禮治的觀念;他對禍福、敗成轉化的認識,對老子思想的形成,應有啟發作用。

先秦哲學

人們通常把秦朝以前的時期叫做「先秦」。
據《史記.五帝本紀》所載,黃帝把炎帝打敗後,被諸侯尊為天子。黃帝崩,帝顓頊立,接著是帝嚳、帝堯、帝舜。到了帝禹,便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王朝,即夏王朝。建立夏王朝大約是4,100年前的事。
夏王朝歷時約400年。
接著是殷(又叫做商)王朝,歷時約600年。
周武王於公元前1057年伐殷紂王,建立周王朝,歷時約800年。周王朝又分為西周、東周。周平王東遷前,叫西周(公元前1057771年);東遷後,叫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公 元前770476年)及戰國(公元前475221年)兩個時代。
以上就是秦以前的時代。
「諸子」指當時的各個學派,主要是哲學學派。形成不同學派,開始於春秋後期。這樣,「先秦諸子」所要探討的,就是春秋後期及戰國時代各個學派的哲學學說。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 說:「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這九家就是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司馬談「論六家要旨」認為主要的是「陰陽、儒、墨、名、法、道德」等六家(見《史記.太史公自序》)。
比較重要的是儒、墨、道、名、法五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