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道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道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

孔子思想概要與弟子對他的評價

孔子思想,影響了中華民族2500年,且傳播到東方的鄰近國家。甚至到了今天,仍有其強大生命力。
天道觀
他的天道觀,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之世」,成為歷代仁人志士的最高理想。他的天人合一觀,要求人們探索天道,弘揚天道,使人道與天道結合,成為儒家學者努力的 方向。「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強調了民事的重要性,形成了我國文化不沉溺於鬼神的傳統。所以在中國古代,沒有出現歐洲中世紀那種宗教控制一切的局面。
道德觀
道德觀方面,孔子主張禮治,與法家主張法治形成鮮明對照。禮治又需以仁為核心,仁就是愛人。從主觀上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客觀上,就是克制私心,克己復禮。仁是包含著各 種德的。推廣仁心去治國,就是德治。達到博施濟眾,便到了「聖」的境界。做到了仁,就成為真正的「人」。孔子所講的「吾道一以貫之」,這個道就是仁,仁就是天道在人身上的體現。
中庸觀
孔子認為,中庸是人們安身立命最重要的標準。中庸便是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依天下的正道、定理去做。依不依中庸去做,是君子與小人的分界線。
正名觀
至於治理國家,主要是正名,即 按照其名分,去做這個名分所規定的、應該做的事。春秋時諸侯不按照其名分做事,而篡奪了應該是屬於天子名分的權力,去做決定禮樂及征伐的事,使得「天下無道」,這是必須反對的。
和同觀
只聽下級相同的意見,壓制不同意見;只向上司講與其相同的意見,而不講符合正道的不同意見,叫做「同」。「同」是 小人的做法,足以喪邦。聽取不同的意見,協調各方的觀點,採取合於正道的意見,叫做「和」。「和」是君子的做法,足以興邦。
弟子對孔子的評價
孔子曾自述其為學過程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距。」(《論語.為政》)從十五立志學道,三十為學可以自立,四十而掌握豐富知識,五十明白天命的運行,七十歲心性修養已達到主客觀的圓滿結合,從容自如,不踰天道之規距,臻天人合一的境界了。當時,有位賢者葉公向子路(孔子學生)問及孔子的為人。孔子對子路說,你可以這樣講:「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這幾句是他對自己的評價,實在是非常可貴的。他發憤讀書學道,連吃飯也忘了;他充滿幸福的歡欣,什麼憂慮也忘了;他年紀老邁,但心中充滿朝氣,根本不知自己老了。這就是人道與天道相融所表現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活力,那種幸福無憂的生命感受,那種忘形於天地永保青春的強大動力。
學生顏淵評讚他說:「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論語.子罕》)越是抬頭看他的道,越覺得其高;越用力去鑽研他的道,越覺得其深。有人毀謗孔子,他的學生子貢說:「仲尼不可毀 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踰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論語.子張》)孔子是不可毀謗的。別人的賢能,好比山丘, 還可以超越。孔子是太陽,月亮,不可能超越的。那些人縱要自絕於太陽和月亮,這對太陽和月亮又有什麼損傷呢?只是表示他不自量罷了。
子貢又說:「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論語.子張》)他老人家的不可以趕得上,猶如青天的不可以用階梯爬得上去一 樣。……他的生,百姓都引以為榮耀;他的死,百姓都感到哀悼,怎麼樣能趕得上?子貢這些話,後來都為歷史所證實。

2017年9月18日 星期一

孔子的道德觀

小康之世,雖然是大道既隱,但因有好的君主,以禮去節制,所以還算是「有道」。孔子既然要改革「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無道之世」,便提倡禮治。儒家的禮治和法家的法治,就成了春秋、戰國時期兩種對立的治國思想。
據孔子的理解,「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左傳.隱公十一年》)所謂禮,就是政治體制、社會組織、社會秩序等的典章制度。如果當時的諸侯遵守周天子的政 治典章制度,就無權決定天下禮樂征伐之事,便不會有春秋時的諸侯爭霸,強國侵略弱國,天下大亂的無道之世。
但是典章制度畢竟只是一種形式,它是需要有道德的人去執行的。如果沒有仁心的人去執行,就談不上什麼禮了。「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八佾》)所以孔子認為禮還不是其思想的核心,他的思想核心是仁。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仁最簡單的意義,就是「愛人」。那麼怎樣衡量對人所做的,是不是仁?有積極和消極的兩種做法。積極的是,你想能自立,就使別人也能自立,「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消極的是,自己所不想要的東西,不要加給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即是說,以自己本性的欲或不欲作標準,去指導自己對別人的做法。
為什麼孔子提出這個標準?這是有他的人性論作基礎的。原來孔子認為人性都是相近似的,其所以相去甚遠,只是後來習染造成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既然人性都是相近的,我所欲的,也是別人的所欲;我所不欲的,也是別人所不欲的。人生下來,其本性都有向好的一面,即是要為自己好去著想。孔子要求我們不但為自己好著想,同時也為別人好著想,這種推己及人便是仁,便是愛人了。
可是,人性中也有私心的一面;人不但難於為別人著想,往往更要損人利己。於是需要有一個客觀的形式,以規範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這便是「禮」。孔子要求人們克制自己損人、損社會的私心,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這就是克己復禮。能夠克己復禮,便是仁(同上)。由此可見,孔子是從兩個角度去衡量仁的。一是主觀的,從人的本性上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是客觀的,從禮的規範上說,克制自己損人的私心,回歸於禮。
仁不但要克己, 要推己及人,而且還要把道德推行於天下。孔子說:「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這五者是指:「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 惠則足以使人。」(《論語.陽貨 》)恭莊則別人不會侮辱,寬厚就會有眾人擁護,信實會得人信任,勤敏便有功績,慈惠便能使喚人。把自己從善之心,推而使天下人從善,這是他的期望。為要達到此目的,儒家認識到自己責任重大,需要奮鬥終生,死而無憾。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不要因貪生而損害仁德,為了成全仁德可以犧牲自己。
假如能推廣此仁心,施濟於天下民眾,便達到「聖」的境界。他的學生子貢曾問,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是不是可以叫做仁呢?孔子說:「何事於仁,必也聖乎!」(《論語.雍也》) 從他看來,仁就是作為一個真正的「人」所應具有的品質。《禮記.中庸》 記載他的話:「仁者,人也。」 後來孟子也講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盡心下》)朱熹《孟子集註.卷十四》 中解釋說:「仁者,人之所以為人之理也。」沒有仁的人,就不成為真正的「人」。一個真正的人,去施行仁,就合天道。
孔子說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解釋這句話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忠恕之道,就是為仁之方。所以孔子的一貫之道,其中心思想就是仁。這樣看,孔子的道,就是要求人成為施行仁的真正的人,這便體現了天道。他的道德觀與天道觀,是渾然一體的

孔子的主要哲學思想和生平

孔子的主要哲學思想
孔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創立了儒家學派。二千多年來,儒家一直是中國學術界的主流。甚至 到了今天,其影響仍是重要的。在1998年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會議上,大會宣稱:「如果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主要思想包含天道觀、社會歷史觀、天命觀、鬼神觀、以仁為核心的道德觀,以及中庸、正名、和同等哲學思想。
孔子的生平
孔子(公元前 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昌平鄉陬邑人(即今山東省曲阜縣)。他先世是宋國的貴族,因政治上失敗,逃亡到魯國,父親叔梁紇作過陬邑宰。據說他三歲前就喪父,由母親撫養,接受過外祖父顏襄的教誨。家貧,做過低級官吏,管倉庫出納,飼養牛羊。三十歲以後,到過齊,有機會欣賞到堯舜流傳下來的韶樂。因晏嬰的反對,齊君沒有用他。於是返魯,任中都宰,升司空,轉任司寇。五十二歲陪魯定公在夾谷與齊景公會面。景公欲以武力威脅定公,幸孔子周詳策劃,終能獲勝。後來齊國又以美色、歌舞迷惑魯君,孔子屢諫不從,只好在五十五歲時辭職,周遊列國。他到過衛、宋、陳,又返衛、返魯,歷十四年之久。其間他考察各國制度,又帶領學生學習。返魯後,魯君無能,理想始終不獲實現,便專心授徒,直至逝世。
孔子沒有著作,對其言論,他的學生各有記載。死後,學生把這些言語行事,輯而成書,叫做《論語》,是把接聞於孔子的言論編纂起來的意思。書中也記載了若干學生的言語行事。我們研究他的思想,主要是靠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