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釋迦牟尼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釋迦牟尼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大約興起於公元1世紀左右,是以逐漸在印度各地出現一大批不同種類的經典為標誌。這些經典都是借佛的名字,宣揚新的思想。重要的典籍有般若類、華嚴類、法華類、涅盤類、唯識類、大集類等。它們自稱是大乘,把此前的佛教貶為小乘。現在學術界也沿用大乘小乘的稱謂,但是 並有褒貶的意義。
大乘佛教在以後的長期發展過程中,繼承了小乘佛教的許多內容,同時也具備了一些新的特點,與小乘佛教形成幾點重要區別。
第一,自度與度他。小乘比較強調自度,也就是自我解脫;大乘更重視度他,也就是拯救眾生。大乘號召積極參與社會生活,把拯救自己(自度)與拯救眾生(度他)結合起來。同時,大乘也把修行方法和手段的靈活性(權宜方便)作為教義原則來看待,不把任何教條看作是不可改變的。所以,大乘的適應能力更強,傳播渠道更多。無論它傳播到哪里,都會帶上那裏的民族特色。
第二,一佛與多佛。小乘認為,儘管在釋迦牟尼之前還有六佛,並且未來還有彌勒佛,但是釋迦牟尼是唯一現存的佛,這種信仰本質上是與教主崇拜相聯繫的一佛信仰。大乘則崇拜多佛,認為十方世界同時存在着無數佛;並且認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不同的經典和教派,所宣揚和供奉的主佛並不一致。中國佛教也崇拜多佛,比較流行的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彌勒佛、藥師佛、盧舍那佛等。
第三,阿羅漢與菩薩。小乘認為,除了釋迦牟尼之外,其他人修行的最高果位是羅漢,全稱阿羅漢。達到羅漢果位,就超脫了生死輪回。羅漢的職責,就是遵照佛祖的囑托,常住世間,推動佛法流傳,護佑眾生。所以,羅漢也成為信眾的崇拜對象,大乘也承襲了羅漢崇拜。在中國佛教中,流行有十六羅漢 十八羅漢 五百羅漢等。 我國南北各地許多寺院中都有羅漢堂,供奉羅漢的畫像或塑像。但是,大乘修行者的主要樣板不是羅漢而是菩薩。菩薩是梵文音譯的略稱,全稱 “菩提薩埵”,也意譯為“覺有情”、“大士”等。菩薩的修行,是以自度和度人為特點。在眾多大乘經典中,所記載的菩薩也和佛一樣,多得數不清。而且,相同名字的菩薩,在不同經典有不同的記載內容。在中國佛教信仰中,菩薩崇拜非常流行。最受崇拜的菩薩有四位,即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四大菩薩各有分工,文殊代表大智、普賢代表大行、觀音代表大悲、地藏代表大願。
印度大乘佛教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約公元14世紀,是大乘中觀派興起和流行的階段,稱為初期大乘
中觀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龍樹(約公元150—250年)及其弟子提婆,他們的重要論書,有龍樹所著的《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提婆所著的《百論》。他們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本質上是虛幻不實的,認識世界要避免極端。世界萬物本質上是沒有生滅、常斷、一異、來去的區別。他們也主張(出世間、佛、涅盤等)與俗(世間、眾生、生死輪回)是不二(平等而沒有差別的)。
第二階段,約公元46世紀,出現講如來藏緣起和阿賴耶識緣起,集中闡發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思想的各類經典,形成以彌勒、無着、世親為代表的大乘瑜伽行派,稱為中期大乘
瑜伽行派主要發揮《解深密經》、《勝鬘經》、《楞伽經》等經典的學說,主要著作有彌勒的《瑜伽師地論》;無著的《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世親的《唯識三十頌》等。世親的弟子陳那,對因明(佛教邏輯學)有重大發展。其後著名者有無性、護法等。5世紀以後,印度的那爛陀寺(在今比哈爾邦)成為唯識學的中心。唐代玄奘曾隨那爛陀寺的戒賢(護法的弟子)學習。從中觀派和瑜伽行派的興起可以看到,大乘佛教的辨證思維水平大大提高,義學更為發展,這是與小乘佛教的一個區別。
第三階段,從7世紀開始,佛教義學逐漸衰落,密教興起,稱為後期大乘。密教是以《金剛頂經》和《大日經》為主要經典,吸收了中觀、唯識思想,並且雜糅印度教和民間信仰的某些因素而形成。密教以重視壇場儀軌、真言密咒等為特點。從13世紀以後,隨着伊斯蘭教的進入,寺院毀壞、僧尼逃散,佛教在古印度本土幾乎絕迹。傳出印度本土的大乘佛教,主要是中國佛教中的漢、藏兩大系統。

部派佛教

隨着佛教僧團的發展,由於不同地區的僧眾對戒律和教義產生認識分歧,從而導致僧團內部發生分裂。佛教內部分化出互不統屬的派別,是從釋迦牟尼逝世約百年時開始的。分派延續的 時間很長,大約從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2世紀左右。部派佛教是對這些派別的總稱。
關於分派的時間、次序、名稱、數目和原因等,南北傳佛教各類典籍的記載並不一致。按照北傳佛教《大毗婆沙論》、《異部宗輪論》等記載,釋迦牟尼逝世百年時,一位名叫大天的比丘提出貶抑阿羅漢的觀點,遭到僧團內部長老比丘的反對。支持大天比丘的被稱為大眾部,反對者被稱為上座部。史稱根本分裂。此後數百年間,分別從這兩部中又分化出一些派別,形成十八部或二十部,史稱枝末分裂
根據《異部宗輪論》的記載,從大眾部系統分出的派別有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多聞部、說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從上座部系統分出說一切有部、雪山部、犢子部、法上部、賢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法藏部、飲光部、經量部。這些部派影響範圍和存在時間都有差別,到公元6世紀,最有影響的部派有上座部、正量部、一切有部和經量部。
大眾部系統和上座部系統在教理上存在不少分歧:
在對佛陀的認識方面,上座部系統認為,釋迦的肉體是有限的,壽命是有邊際的。他異於常人之處,在於思想偉大,精神高尚,智慧深湛,發現和實踐了解脫的真理。但是,他也具有一般人的煩惱,所說的話並不一定全是佛教真理。大眾部系統傾向於神化釋迦,認為他的肉體、壽命和威力都是無限的,斷盡漏失,根絕煩惱,所說的話全部是佛教真理。
在對心性與修道的認識方面,上座部系統認為,貪嗔痴等根本煩惱與是相應的,所以不能說心性本淨(雜染);但是,解脫也要依心而行,所以心也有離染的一面。雜染離染的二重性,修行的任務就是去掉雜染心,轉成清淨心。大眾部系統認為,心性本來是清淨的,只因為受到外界各種認識對象(客塵)的污染,才不潔淨了。修行的任務,就是根除煩惱,使本淨的心性顯現出來,這也就是解脫了。
由於佛陀說法並沒有文字記錄,眾多弟子口耳相傳的教誡難免出現差異。所以,在佛陀逝世之後, 僧團曾舉行佛教經典的結集。所謂結集,是指各地僧眾舉行集會,對口耳相傳的佛經進行會誦,經過討論協商,形成統一的經典。
根據有關佛教資料記載,第一次結集是在佛陀圓寂後第一年的雨季。由佛陀的大弟子大迦葉主持,在王舍城的七葉窟舉行,形成了經和律。第二次結集是在佛陀逝世一百多年之後。由耶舍召集七百比丘在吠舍厘城舉行,再次統一經和律。到阿育王時期,在華氏城舉行第三次結集,主要目的在於使佛典定型,以便於流傳。
阿育王(約公元前272—232年)時代,是印度佛教史上的 一個重要時期。阿育王在支持佛教結集經典之後,分派高僧到周邊國家和地區傳教,促動佛教開始從地方性宗教向世界性宗 教發展

2017年10月5日 星期四

早期佛教基本教義

從釋迦牟尼創教到其最初弟子們所信奉的佛教,一般稱為早期佛教,時間大約從公元前6世紀中葉到公元前4世紀中葉。
釋迦牟尼及其弟子們最關心的,是解決人生的苦難問題,而不是某些不切實際的抽象理論問題。所以,佛教的基本教義,都是圍繞着解決現實人生痛苦的主題而展開。這是佛教的一個重要特點。其中,三法印四諦、五蘊、八正道十二因緣等,是早期佛教教義的基本內容,而且在以後的佛教中也沒有太大的改變。
三法印
三法印指衡量是否真正佛教教義的三項標準。即諸行無常,指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變化的,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恒不變的;諸法無我,一切事物或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形成,沒有獨立的實體和主宰者;寂靜涅盤,超脫生死輪回的涅盤境界是永恒清淨、沒有煩惱的。
四諦
四諦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認的基本教義,形成於釋迦牟尼創教時期,並且不斷被充實完善。四諦也稱四聖諦,包括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四諦概括了佛教對人生和現實世界的 識和價值判斷,指出了消除痛苦的方法和途徑,描述了達到解脫的境界。
苦諦列舉苦的種類或表現形式,最常講的是四苦和八苦。四苦是指生、老、病、死;八苦是在四苦之外再加上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盛陰。在八苦中,前四種苦是講人生的自然過 程是苦;第五至第七種苦是講在處理各種社會關係中主觀願望得不到滿足的苦。第八種苦是講人的存在本身就是苦。
集諦探索產生的根源。認為人生之苦都是由貪欲、嗔恚、愚痴引起。特別是人們的種種渴求和欲望,人們的愚昧無知,直接引起生死輪回之苦。
滅諦描述消除苦難之後的境界,即涅盤的妙樂境界。這是超脫生死輪回,達到解脫的最高境界。
道諦指出消除痛苦、達到解脫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一般稱 為八正道:正見(正確的見解)、正思(正確的思考)、正 語(正確的語言)、正業(正確的行為)、正命(正確的謀生方 式)、正精進(正確而不懈怠的修行)、正念(正確的憶念)、正 定(正確的禪定)。
五蘊
五蘊也譯作五陰積聚和合的意思。五蘊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從狹義方面講,是指組成人的五種要素,就是現實人的代稱;從廣義方面說,指構成世界的一切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其中,色蘊指一切有形態、有質礙的事 物,大體相當於今天講的物質現象。受蘊指由感官接觸外物所產生的感受或情感。想蘊指表像、觀念。行蘊指意志一類的心理作用。識蘊指總的意識活動,如區別與認識事物等。既然人和世界都是由這五種要素聚合產生,五蘊學說就完全否定了永恒不變的主宰者的存在,否定了靈魂的存在。
八正道
消除痛苦、達到解脫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具體指正見(正確的見解)、正思(正確的思考)、正語(正確的語言)、正業(正確的行為)、正命(正確的謀生方式)、正精進(正確而不懈怠的修行)、正念(正確的憶念)、正定(正確的禪定)。這是四諦中道諦所講述的內容。
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也稱十二緣生,是對人生整個過程的說明。
佛教認為,一切事物或現象的產生、變化和消夭,都要依據一定的條件(因緣)。這是佛教緣起理論的基本觀點。用緣起理 論觀察整個人生的生死輪回過程,就構成十二個有因果關係的 環節,即十二因緣
它的基本內容是:由無明(泛指一切不符合佛教教理的錯誤觀念)產生(由行為產生的影響作用)。由產生(指認識和識別作用,早期佛教傾向於把看作是精神實體,稱為識神)。由產生名色(組成人的精神要素和物質要素)。由名色產生 六處(六種感覺器官和認識機能眼、耳、鼻、舌、身、意)。由六處產生(六種感覺器官接觸外界產生的感覺和知覺)。由產生(苦、樂、不苦不樂等感受)。 由產生(對外界事物的渴求和貪愛)。由產生(對外界事物的追求)。由產生(人所得到的相應果報和生存環境)。由產生(輪回中的再生)。有產生老死
按照這樣的順序觀察,叫做順觀,可以得出苦諦的結論;反之,從果推因,即從老 死推到無明,叫做逆觀,可以得出集諦的結論。 不同的佛典對十二因緣有多種解釋,目的在於說明人生苦難的原因以及從生死輪回中解脫出來的途徑。

佛教 - 釋迦牟尼創教

佛教和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至今還影響着世界許多地區的廣大人口。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世紀到前5世紀的古代印度。
佛教創始人名悉達多,姓喬達摩,出生於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城(在今尼泊爾境內),大約生活在公元前566—486年。釋迦牟尼是後來人們對他的尊稱,意思是釋迦族的賢人
釋迦牟尼出身於剎帝利種姓,是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太子。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去世早,他由姨母撫養長大。少年時代,他接受婆羅門教的傳統教育,學習吠陀經典和五明五明是 五種學問,即聲明,音韻訓詁之學;巧明,工藝技術之學;醫方明,醫藥之學;因明,邏輯推理之學;內明,宗乘大意之學。後來他與覺飯王之女耶輸陀羅結婚,生子羅目侯羅。29歲時,由於看到每個人都必須遭受的生老病死等各種痛苦,他便離家外出,尋師訪友,探索人生的解脫之道。
釋迦牟尼出家之後,先是跟隨沙門運動中的兩個人學習,然後開始了長達六年的苦行生活。釋迦牟尼為什麼要苦行呢?因為當時人們認為,摩擦濕木頭是不能生火的,摩擦乾木頭才能取火。人的身體也是這樣,必須經過苦行,清除了體液,才能悟出真理。
於是,他逐漸減少飲食,後來七天才吃一頓飯。他穿鹿皮、樹皮,晚上睡在鹿糞牛糞上,有時還睡在荊棘上。但是,六年之後,他身體消瘦,形同枯木,仍然沒有發現什麼人生的真理。他認識到苦行無助於解脫,就開始淨身進食。他渡過尼連禪河,來到伽耶(今菩提伽耶),坐在畢㚱羅樹(後稱菩提樹)下,沉思冥想。據說,經過七天七夜,他終於悟出了 四諦,就是四個真理,真正成道覺悟,因而被稱為佛陀, 或簡稱,意思是覺悟者。這一年他三十五歲。
釋迦牟尼成道之後,到鹿野苑為憍陳如等五人講說四諦的道理,由於從不同角度講了三遍,佛教史上稱為三轉法輪。 由於是釋迦牟尼初次講法,也稱為初轉法輪。憍陳如等五人信仰了釋迦牟尼的教義,成為首批僧侶,號稱五比丘。這裏提到的比丘,是梵文的音譯詞,意譯也作乞士乞士男等,指出家後受過具足戒的男性僧侶。
至此,有了成道的釋迦牟尼(佛),有了他所證悟的真理(法), 又有了信徒(僧),傳統稱為佛法僧三寶具足,標誌着佛教真正建立。
此後四十五年,釋迦牟尼主要在恒河流域中游一帶傳教。他的主要活動地區在摩揭陀、拘薩羅和婆蹉三國。東面最遠到過瞻波,西面到過摩偷羅。
釋迦牟尼為什麼要在這些地方活動呢?因為當時這一帶經濟文化發達,沙門運動高漲,新興的宗教團體和哲學派別大都在這裏活動。什麼是沙門運動呢?所謂沙門,原來是在古印 度反對婆羅門教思潮的各派出家者的通稱,佛教盛行之後,專門用於指佛教僧侶。沙門運動,就是反對婆羅門教的各派出家者的運動。
釋迦牟尼在傳教過程中,一直得到商人和王族的支持。他有兩個最重要的說法處所,一處是舍衛城南的祗園精舍,是拘薩羅國富商須達多(給孤獨長者)布施的;一處是王舍城的竹林精舍,竹林是迦蘭陀長者贈送的,精舍是頻毗沙羅王出資建造的。
釋迦牟尼每天的生活比較有規律:黎明起床,坐禪冥想,接近中午時外出乞食,有時在午飯前訪問某些沙門(出家者)。中午飯後,到聚落外的靜寂處坐禪。黃昏時分,或為弟子說法,或 到聚落裏向俗人傳教,一直持續到晚上。他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是巡遊布道。雨季停止旅行3個月,稱為伐沙(坐夏)。
釋迦牟尼的生活方式,也就是當時僧侶生活的縮影,後來逐漸演變成為佛教僧團的一些修行生活規則。到80歲時,釋迦牟尼在拘尸那迦城(今印度北方邦境內)附近的娑羅林中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