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論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論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10月5日 星期四

《論語•公冶長》篇21

論語•公冶長》篇21~崔子弑其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續前章】子張問孔子如何看待齊國這兩位大夫的事件~崔杼忤逆不道,謀殺君王;擁有十輛馬車的富豪陳文子大夫,知悉後就捨棄家財,不願與崔杼同事而離開了齊國。他到了他國,看到同樣是以下犯上的亂象又說:和崔杼沒兩樣啊!說完又離開這個國家再跑到他國也發現同樣是君不君、臣不臣的亂象,又說:和崔杼一樣如出一轍啊!於是又離開了。孔子答說:陳文子是自鳴清高的人。子張再問:他稱得上是仁人嗎?孔子說:智慧不足的人,怎麼稱得上是仁人呢?
國家有難,棄而不救;朋友有難,見死不救,這種人不忠不義更是不德不仁。弒君犯上,忤逆天理,法理難容。而國家有難,未能挺身捍衛却逃之夭夭,到處放言濶論,於事何補?

2017年10月2日 星期一

《論語.公冶長》篇18

《論語.公冶長》篇18~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晏平仲是春秋齊國的賢大夫,自奉勤儉,在朝任職奉公守法。對上位事君盡禮、忠貞守國,縱使失寵失勢,也不妄言國君的得失;與平輩交往,講信修睦,萬一理念不合,也不在其背後誣衊。對於下屬則不吝提攜,鼓勵奮發向上。

台語『近廟欺神』,指出一般人交往,日久就容易輕佻隨便,甚至為了芝麻小事,就撕裂交情,這是小人行徑。『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交往必須由淺入深、由疏而近,透過『聽其言、觀其行』以及『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的態度,彼此切磋砥礪,久而久之,就能贏得對方的尊重。

佛家有謂『慈悲沒有敵人,智慧沒有煩惱』。晏平仲這種廣結善緣且不與人結怨,在職場上能協上助下並自我啟發,堪稱是現代上班族的楷模。

2017年9月27日 星期三

《論語.公冶長》篇13

《論語.公冶長》篇13~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日:賜也,非爾所及也。

子貢在課堂上一馬當先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瞬即掌握機會,啟發子貢及在坐的其它弟子說:『子貢啊!你這樣做雖然很好,但目前你還做不到呀!』。子貢愛出風頭,無視在場比他資深或年長的同學,竟然率先發言,不合禮制。因此,讀《論語》一定要將當時的場景情境納入。

孔子要聰明的子貢,別拿自己的尺,丈量他人的寸。畢竟,『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孔子目的是要他的弟子們能夠設身處地、異地而處,切勿強人所難。人的難能可貴之處在於『難』忍『能』忍,『難』行『能』行。

2017年9月26日 星期二

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的不同

法家、儒家思想的不同,首先表現在法家強調法治,儒家強調禮治(或德治)
儒家並非不要法律、政令,但認為法令治世,不能徹底。「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
用政令引導,用刑罰治理,民眾會求免於犯罪,但不知羞恥。用德去引導,用禮來治理,民眾知道羞恥,而歸於正道。所以德治、禮治方能真正治好國家。
其次,目的不同。法家治國,是要滿足君主「及其身顯名天下」
(《史記.商君列傳》載秦孝公語)。要「及其身」,即以有生之命達到其欲望,便必須急功近利。「顯名天下」就要富國強兵,侵伐諸侯。要求民眾拼命生產,以必死之念去打仗。

儒家治世的目的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博施於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
第三,對待百姓態度不同。儒家主張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孟.盡心下
法家則主「能制天下,必制其民者也;能勝強敵者,必先勝其民者也。故勝民之本在制民,……本不堅,則民如飛鳥禽獸,其孰能制之?民本法也。故善治,塞民以」(《商君.畫策
把民作為戰裁的對象,要以法去堵塞民眾,這不但不重視民,而且是以民為工具,為控制的對象

《論語.公冶長》篇9

《論語.公冶長》篇9~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賜』,子貢。『回』,顏回。『愈』,勝的意思。『十』,未必只有十,而是滿數。『二』,未必只有二,概指上下各一階。

孔子和子貢對談:你和顏回相較,誰會勝出呢?子貢回說:我怎敢和顏回相提並論呢?同樣是聽聞一番事理,他能『一理通、萬理徹』,而我頂多只能知悉前因或後果。孔子聽後說:我也認為你真是不如顏回啊!不瞞你說,我和你也都不如顏回。

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因為弟子天賦不一,無法一綱一本,機會教育遂成為他慣用的教學手法。看在少子化的今天,國中小學的老師真正能夠因材施教、量根思道的不知有多少?

《論語.公冶長》篇11

《論語.公冶長》篇11~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本章須鏈結前章『宰予晝寢。朽木不可雕,糞土不可杇』。孔子說:我從前對人的觀察,通常是聽完他說的話之後就相信他;現在則是聽完他說的話之後,還要看看他日後的表現。為何呢?因為這是言行不一且聰明伶俐、反應一流的宰予(又稱宰我)給他的改變。

凡人的言行未必表裡如一,因此宋儒張載教我們『慎於屋陋』、『君子慎獨』。

企業徵才,貴在日常生活中考察,不單是在績效上。要多多明察暗訪,切勿輕信他人言。


2017年9月20日 星期三

《論語.公冶長》篇6

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

漆雕字子若,名開,曾拜師孔子學習。他想透過享有盛名的孔子引介入朝當官,至於是否能夠勝任?不得而知。只是生逢亂世,小人佞臣當道,孔子想要引薦入仕,內心似乎掙扎不已。

一來,孔子認為漆雕實力不足,拒絕所請,唯恐傷及自信。其次,漆雕的治事能力游刃有餘,只是生處亂世,力挽狂瀾,又談何容易?

孔子愛才惜才,不容懷疑。但,人擺錯位置,得不其所,無異折兵損將。因此孔子善用反問法讓漆雕自揣力有未逮,最後知難而退不再為難孔子。孔子知悉如此善終,心中不自覺地竊喜。

論語懶人包

論語的懶人包,就是孔子講的「忠丶恕丶仁丶信」四個字,這四個字,應該是最精簡的論語。
朋友問,孔子講一篇又一篇的大道理,有沒有簡單的説法,我想了想回答他,「一個字」夠簡單嗎?朋友説夠簡單。我說這個字,消極的說就是「恕」,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註1),績極的說就是「仁」,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註2
朋友又問,有沒有「二個字」的,我說有,就是「忠信」,也就是「盡心於人曰忠,不欺於己曰信」(3
朋友再問,孔子講一篇又一篇的大道理,可以用那個字貫穿?我説可用二個字貫穿,叫「忠恕」,「恕」就是「如你心,如我心,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與人相處」(註4)。
論語精要總結:
盡事於君,盡心於人,是謂忠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謂恕
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是謂仁
不欺於己,無愧於人,是為信
台北叮咚
2017
1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請孔子用一個字來概括做人的規範,孔子講:這一個字應該就是「恕」,「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自己不願意的行為,不要強加於別人,這就叫「恕」。
2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孔子說:所謂仁,就是自己想要立足時,也幫助別人立足;自己想要發達時,也幫助別人發達。能就自己身邊的情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與人相處,這就是行仁的方法。
3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孔子說:君子不穩重就沒有威儀,經常學習就不會固執,一切以「忠信」為主,不要結交德業不如自己的人,有過錯,不要怕改正。
4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說:「曾參啊!我所傳的道,可以用一種道理把它全部貫串起來。」曾子聽了以後,立刻說:「對!對!」等孔子離開後,在場的孔門學生就請問曾子說:「老師所說的一貫之道是什麼呢?」曾子回答說:老師所傳的一貫之道就在「忠恕」兩字呀!

丁紹傑先生 提供

2017-9-19

《論語.公冶長》篇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佞』,口才便給。《荀子》一書出現多次對朝廷沒有正面貢獻的『佞臣』,環顧我們身邊,也有不少口才便給但始終言不及義、陳腔濫調的人。
『雍』,即孔子弟子中以德行出衆的仲弓。有人對孔子說:仲弓這個人雖然仁心宅厚,却訥於口才。孔子聽聞後說:為人何必要口才便給呢!習慣伶牙俐齒反駁他人,反而容易招惹人厭。我雖然是他的老師,我也不知道他的仁心是如何的宅厚,但我要說做人何必要逞口舌之爭(快)呢?
『仁』是儒家的核心,聰明的孔子不便說出仲弓的德行層次,却再三強調躬親行仁要重於滔滔雄辯。畢竟,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少造口業,多行善舉吧!

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

孔子的中庸觀

孔子既然要弘揚天道,推行天道,所以立身處世就要求非常符合天道,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這便是中庸之道,也是最重要的做人標準。他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雍也》)「中庸」按程頤的注釋:「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中庸章句》)中庸就是天下的正道和定理。
子貢問,師和商兩人(師即子張,商即子夏,都是孔子學生), 誰強一些?孔子說,師過分些,商有些不及。子貢問,這樣師強一些了? 孔子說,過和不及同樣是不好的(見《 論語.先進》)。過與不及,都不合中庸之道。
《論語.堯曰》記載了堯讓位給舜時說,上天的任命已落到你身上,你一定要「允執其中」(公允地保持著「中」)。這個「中」就是指中庸。後來舜又把這個原則告訴了禹。在《中庸》一書裡,亦引過孔子的話,說舜處理政事,是執住事物的兩個極端,使用其中間。這個中間,也是中庸之意,即是在兩個極端,取其中間合理之處去實施。
辦事符合中庸正道,就是君子;反乎中庸正道,就是小人。但這個中庸之處,又非固定、呆板,而是會隨形勢而變動的。《中庸》引孔子的話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時中」即隨著時間改變,這個合於正道的中庸之處,也會有改變的。

2017年9月18日 星期一

孔子的道德觀

小康之世,雖然是大道既隱,但因有好的君主,以禮去節制,所以還算是「有道」。孔子既然要改革「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無道之世」,便提倡禮治。儒家的禮治和法家的法治,就成了春秋、戰國時期兩種對立的治國思想。
據孔子的理解,「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左傳.隱公十一年》)所謂禮,就是政治體制、社會組織、社會秩序等的典章制度。如果當時的諸侯遵守周天子的政 治典章制度,就無權決定天下禮樂征伐之事,便不會有春秋時的諸侯爭霸,強國侵略弱國,天下大亂的無道之世。
但是典章制度畢竟只是一種形式,它是需要有道德的人去執行的。如果沒有仁心的人去執行,就談不上什麼禮了。「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八佾》)所以孔子認為禮還不是其思想的核心,他的思想核心是仁。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仁最簡單的意義,就是「愛人」。那麼怎樣衡量對人所做的,是不是仁?有積極和消極的兩種做法。積極的是,你想能自立,就使別人也能自立,「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消極的是,自己所不想要的東西,不要加給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即是說,以自己本性的欲或不欲作標準,去指導自己對別人的做法。
為什麼孔子提出這個標準?這是有他的人性論作基礎的。原來孔子認為人性都是相近似的,其所以相去甚遠,只是後來習染造成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既然人性都是相近的,我所欲的,也是別人的所欲;我所不欲的,也是別人所不欲的。人生下來,其本性都有向好的一面,即是要為自己好去著想。孔子要求我們不但為自己好著想,同時也為別人好著想,這種推己及人便是仁,便是愛人了。
可是,人性中也有私心的一面;人不但難於為別人著想,往往更要損人利己。於是需要有一個客觀的形式,以規範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這便是「禮」。孔子要求人們克制自己損人、損社會的私心,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這就是克己復禮。能夠克己復禮,便是仁(同上)。由此可見,孔子是從兩個角度去衡量仁的。一是主觀的,從人的本性上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是客觀的,從禮的規範上說,克制自己損人的私心,回歸於禮。
仁不但要克己, 要推己及人,而且還要把道德推行於天下。孔子說:「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這五者是指:「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 惠則足以使人。」(《論語.陽貨 》)恭莊則別人不會侮辱,寬厚就會有眾人擁護,信實會得人信任,勤敏便有功績,慈惠便能使喚人。把自己從善之心,推而使天下人從善,這是他的期望。為要達到此目的,儒家認識到自己責任重大,需要奮鬥終生,死而無憾。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不要因貪生而損害仁德,為了成全仁德可以犧牲自己。
假如能推廣此仁心,施濟於天下民眾,便達到「聖」的境界。他的學生子貢曾問,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是不是可以叫做仁呢?孔子說:「何事於仁,必也聖乎!」(《論語.雍也》) 從他看來,仁就是作為一個真正的「人」所應具有的品質。《禮記.中庸》 記載他的話:「仁者,人也。」 後來孟子也講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盡心下》)朱熹《孟子集註.卷十四》 中解釋說:「仁者,人之所以為人之理也。」沒有仁的人,就不成為真正的「人」。一個真正的人,去施行仁,就合天道。
孔子說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解釋這句話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忠恕之道,就是為仁之方。所以孔子的一貫之道,其中心思想就是仁。這樣看,孔子的道,就是要求人成為施行仁的真正的人,這便體現了天道。他的道德觀與天道觀,是渾然一體的

孔子的主要哲學思想和生平

孔子的主要哲學思想
孔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創立了儒家學派。二千多年來,儒家一直是中國學術界的主流。甚至 到了今天,其影響仍是重要的。在1998年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會議上,大會宣稱:「如果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主要思想包含天道觀、社會歷史觀、天命觀、鬼神觀、以仁為核心的道德觀,以及中庸、正名、和同等哲學思想。
孔子的生平
孔子(公元前 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昌平鄉陬邑人(即今山東省曲阜縣)。他先世是宋國的貴族,因政治上失敗,逃亡到魯國,父親叔梁紇作過陬邑宰。據說他三歲前就喪父,由母親撫養,接受過外祖父顏襄的教誨。家貧,做過低級官吏,管倉庫出納,飼養牛羊。三十歲以後,到過齊,有機會欣賞到堯舜流傳下來的韶樂。因晏嬰的反對,齊君沒有用他。於是返魯,任中都宰,升司空,轉任司寇。五十二歲陪魯定公在夾谷與齊景公會面。景公欲以武力威脅定公,幸孔子周詳策劃,終能獲勝。後來齊國又以美色、歌舞迷惑魯君,孔子屢諫不從,只好在五十五歲時辭職,周遊列國。他到過衛、宋、陳,又返衛、返魯,歷十四年之久。其間他考察各國制度,又帶領學生學習。返魯後,魯君無能,理想始終不獲實現,便專心授徒,直至逝世。
孔子沒有著作,對其言論,他的學生各有記載。死後,學生把這些言語行事,輯而成書,叫做《論語》,是把接聞於孔子的言論編纂起來的意思。書中也記載了若干學生的言語行事。我們研究他的思想,主要是靠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