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神話寓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神話寓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6月25日 星期一

蘇軾的寓言

蘇軾,字子瞻,是宋代最有影響力的作家,詩、文、詞均有很高的造詣。蘇軾喜歡使用寓言說理,朱靖華《蘇東坡寓言大全詮釋》共收蘇軾寓言180則。
蘇軾的寓言,頗受到《 莊子》和佛經寓言的啟發,
例如〈日喻〉︰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為日也。日之與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盤與燭也。……
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苟然哉?必將有得於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得;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於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眇︰原義指瞎了一隻眼,這裏指雙目失明。
捫︰撫摸。
揣︰摸索。
籥︰古管樂器。
這則寓言包括了兩則故事。第一則「盲人問日」,顯然與《涅槃經》中的「盲人摸象」相似,主角同是盲人,同樣犯上主觀片面、拘於一隅的錯誤。第二則「北人學沒」,又與《莊子》中的「呂梁丈夫」、「輪扁斫輪」之類強調實踐的故事相似。可見,蘇軾這則寓言確是受到佛、道兩家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署名蘇軾所撰的《艾子雜說》。《艾子雜說》有寓言40則,是我國第一本獨立成書的詼諧寓言故事集,對明代詼諧寓言的影響很大。
例如〈誅有尾〉︰
艾子浮於海,夜泊島峙中。夜聞水下有人哭聲,復若人言,遂聽之。其言曰︰「昨日龍王有令︰『應水族有尾者斬。』吾鼉也,故懼誅而哭。汝蝦蟆無尾,何哭?」 復聞有言曰︰「吾今幸無尾,但死更理會科斗時事也。」
島峙︰海洋中聳立水面的陸地。

龍王下令「應水族有尾者斬」,鼉有尾巴,故害怕得哭起來。蝦蟆沒有尾巴,卻害怕龍王追究自己當蝌蚪時的事,也就與鼉同聲一哭。本則寓言有力地諷刺了專制政治的黑暗,而不失詼諧幽默的風格。《艾子雜說》對元明清的詼諧寓言作家,實有啟迪的作用。

2018年6月23日 星期六

柳宗元的寓言

柳宗元,字子厚,是唐代古文革新運動的領袖。柳宗元的寓言約有二十餘則,雖然數量不多,但形象典型,諷刺性極強,其中如〈三戒〉、〈羆說〉、〈蝜蝂傳〉等都十分著名。
先秦寓言以說理為主,無論孟子、莊子,還是韓非子,創作寓言的目的,都是為了宣傳自己的哲學理想和政治主張。
柳宗元便不同了,他的寓言具有強烈的現實性,以諷政刺世為目的,而不是為了建立一種理論體系。
例如〈鞭賈〉這則寓言,寫一個不識貨的富家子弟,以五萬金高價買了一根馬鞭。這根馬鞭雖然外表好看,其實只是鞭身用梔子染黃了,並塗上蠟,一點兒也不中用。別人揭穿了真相,富家子仍然執迷不悟,最終馬踶、鞭折、人傷。
作者在篇末說︰「今之梔其貌,蠟其言,以求賈技於朝……當其有事,驅之於陳力之列以御乎物,以夫空空之內,糞壤之理,而責其大擊之效,惡有不折其用,而獲墮傷之患者乎?」顯而易見,作者要諷刺的是爭名騙利而庸碌無能的官僚,和用人不當的朝廷。
就藝術特色而言,柳宗元善於繪影繪聲、因物肖形,創造出極富個性的寓言形象。出自他筆下的麋、犬、驢、虎、鼠、蠹等,既具有該種生物本身的特性,又與社會上某種類人相似。
例如〈蠹化〉︰
桔之蠹,大小如指,首負特角,身蹙蹙然,類蝤蠐而青,翳葉仰嚙,如饑蠶之速,不相上下,人或棖觸之,輒奮角而怒氣桀驁。
蠹︰蛀蟲,這裏指生長在桔子上的蝴蝶幼蟲。
蹙蹙然︰不舒展,局促的樣子。
蝤蠐︰天牛、桑牛的幼蟲。
棖觸︰觸動。
〈黔之驢〉︰
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新之,憖憖然莫相知……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憖憖然︰小心謹慎的樣子。
蕩︰輕輕擦一下。
倚︰靠一下。
沖︰沖撞。
冒︰正面冒犯。
︰吼叫。
小蟲如蠹,無論形貌神態,還是舉動習性,莫不活靈活現。猛獸如虎,寫其步步試探,步步升級的獵食行動,極其細膩,具有很強的真實感。
在柳宗元手中,寓言從歷史、哲學和政論著作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完整的文學作品。柳宗元是我國寓言文學的完成者。他在寓言史上的開創性和示範性作用,有力促進了後世寓言的發展。
以下一則寓言,說明了柳宗元筆下寓言的特色。
蝜蝂者,善負小蟲也。行遇物,輒持取,昂其首負之。背愈重,雖困劇不止也。其背甚澀,物積因不散,卒躓僕不能起,人或憐之。為去其負。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至墮地死。今世之嗜取者,遇貨不避,以厚其室,不知為己累也,唯恐其不積。及其怠而躓也,黜棄之,遷徙之,亦已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以近於危墮,觀前之死亡不知戒。雖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則小蟲也。亦足哀夫。(〈蝜蝂傳〉)
蝜蝂︰一種黑色小蟲,喜負髒物,俗名「屎虼螂」。
澀︰不光滑。
躓僕︰向前跌倒。
艾︰停止、悔改。
蝜蝂,是一種喜背負重物、好向上爬的小蟲。作者借蝜蝂為喻,無情地諷刺了中唐官場中那些貪得無厭,拼命向上爬的官僚的醜行,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面。
〈蝜蝂傳〉清楚表現了柳宗元以諷政刺世為主旨的寓言特色。就藝術特色而言,作者觀察入微,準確掌握了蝜蝂善執物、好上高的特點,塑造了一個貪婪、愚頑的蝜蝂小蟲形象。作者筆下的蝜蝂,活靈活現,唯妙唯肖,又與現實中那些利慾薰心、貪婪成性的官僚相似,令人拍案叫絕。

2018年6月20日 星期三

比較《莊子》、《韓非子》二書的寓言特色

《莊子》的寓言多取材自神話故事,充滿奇幻玄虛,怪誕神奇的味道。
《韓非子》的寓言故事,題材較平實,主要取材於歷史事迹和現實生活,不像《莊子》寓言那樣想像富奇,飛動飄逸。
此外,《莊子》寓言的角色,無所不有,有吸風飲露的神人、奇形怪狀的支離疏、自誇其樂的埳井之蛙、志趣判若霄壤的鵷雛與鴟,光怪陸離,無所不有。
相比之下,《韓非子》則很少擬人化的動物故事,多以歷史人物和取材於現實生活的人物為主角。

2018年6月19日 星期二

「夸父追日」的神話故事表現了先民哪一方面的精神?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山海經.海外北經》)
逐走︰競走、賽跑。
入日︰意思是趕上了太陽。
鄧林︰桃林。
夸父追日的故事,表現了先民與自然競爭,不屈不撓的奮勇精神。夸父為甚麼追日,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中一種 比較通行的說法是,夸父與太陽競走,寓意先民與旱災抗爭。又有人認為,夸父追日代表了先民對光明和真理的尋求,或者說,是與大自然競賽,征服大自然的強烈願望。夸父死後,「棄其杖,化為鄧林」,可見夸父雖然死了,但卻沒有失敗;他的拄杖化為鄧林,寓意他的精神永遠不死,世世代代延續下去。

2018年6月16日 星期六

《淮南子》寓言

《淮南子》是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所編,內容以黃老結合的道家思想為主,多用歷史、神話、傳說來說理,具有很強的文學色彩。
《淮南子》寓言故事數量不多,約141則,主要集中在〈道應訓〉和〈人間訓〉之中。《淮南子》寓言主要用於宣揚黃老學說,如〈道應訓〉有56個故事,其中有52個用「老子曰」點明,有一個以「莊子曰」作結。〈人間訓〉有48則故事,一樣以宣揚黃老學說為主旨,如「塞翁失馬」︰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而亡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故事的主旨明顯是在發揚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思想,強調了好壞禍福的轉化是反覆不停,變化莫測的。人不能掌握其變化之道,只能順應自然。

2018年6月14日 星期四

具有勸誡寓意的幾則寓言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魏文侯出游,見路人反裘而負芻,文侯曰︰「胡為反裘而負芻?」對曰︰「臣愛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裏盡而無所恃耶?」(《新序.雜事》)
裘︰皮衣。
芻︰餵牲口的草。當時百姓穿羊皮的習慣是把羊毛露在外面,而這人卻把皮板露在外面,肩上揹着柴草。
恃︰依靠,依附。
這則寓言講的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就是說,我們想問題、辦事情,不能捨本求末,本末倒置,只顧形式和表面,而不管內容和根本。
「葉公好龍」
葉公子高好龍,鈎以寫龍, 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新序.雜事》)
這則寓言,篇幅雖小,卻十分精彩,原意雖只是諷刺口頭上好士的國君,實際上卻諷刺了一切只尚空談,表裏不一的人。
「梟將東徙」
梟逢鳩,鳩曰︰「子將安之?」梟曰︰「我將東徙。」鳩曰︰「何故?」梟曰︰「鄉人皆惡我鳴,以故東徙。」鳩曰︰「子能更鳴,可矣;不能更鳴,東徙猶惡子之聲。(《說苑.談叢》)
整個故事,除了開首「梟逢鳩」三字是敘述外,全是貓頭鷹和斑鳩的對話,表現了成熟的擬人化技巧。 最巧妙的是,故事能緊扣貓頭鷹叫聲粗惡的特點下筆,幽默風趣地顯示了箇中寓意:對待自己的缺點,要從根本上加以解決,不能以改換環境的辦法來遷就,這樣是得不到別人諒解的。

2018年6月12日 星期二

先秦的寓言

學者認為,中國寓言,就有文字記錄而言,當起源於春秋末年,形成於戰國,大大發展於整個戰國時代。先秦可以說是寓言文學的繁榮時代,先秦寓言數量之眾多,思想之深刻,藝術之出色,均為後世寓言所望塵莫及。有關先秦寓言的分展概況,現簡述如下
《左傳》寓言
現存最早見於書面記載的寓言,一般相信是《左傳》、《國語》中某些故事。《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相傳為傳述《春秋》而作。傳說《左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後人對此頗多質疑。今人一般相信《左傳》成書於戰國早期,最後編定者是一位儒家學者。
《左傳》宣公十一年(前597)記載,當年陳國內亂,楚莊王藉口平亂滅陳,把陳劃為楚國的縣,眾人祝賀 惟大夫申叔時說︰
抑或有人言曰︰「牽牛以蹊人田,而奪之牛。牽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奪之牛,罰已重矣。」
蹊︰小路,這裏解作踐踏。
楚莊王聽了申叔時的話後,便恢復了陳國。有人認為這是中國最早的一則寓言,不過它缺少情節,還是比較接近比喻多一點,最多只能說具備了寓言的雛型。
宣公十五年(前594)的「魏顆嫁父妾」,也是許多人視為中國最早的一則寓言︰
初,魏武子有嬖妾,無子。武子疾,命顆曰 ︰「必嫁是。」疾病則曰︰「必以為殉。」及卒,顆嫁之。曰︰「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早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夜夢之曰︰「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爾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報。」
魏顆根據父親生病清醒時而不是病重迷糊時的遺囑嫁父妾,表現了從治命不從亂命的主題,也表現了作者反對人殉制度的進步思想。後人則常取它的善行得善報的意義,來勸人行善。「魏 顆嫁父妾」的情節較「蹊田奪牛」來得更加完整,有開首,有結尾,有對話,也有獨白,故事敘述的模式已相當成熟,實可視為中國最早的寓言之一
《孟子》寓言
《孟子》七篇主要記錄了孟子(前327–289)的談話,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著作。該書反映了孔子以後,最重要的儒學大師孟子的思想和理論,是儒家重要典籍之一。《孟子》一書有十多則寓言,大都簡潔明快,例如「揠苗助長」︰
(孟子)曰︰「……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苖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公孫丑上〉)
閔︰擔心。
芒芒然︰疲勞的樣子。
槁︰枯。
這則寓言是孟子在回答「何謂浩然之氣」 這個問題時所引述的,意思是說︰要培養浩然之氣,必須不斷努力,但不能勉強助長,急於求成。這則寓言,寥寥四十一字,有開頭,有結尾,寫出了人物的動作、言語、神態,平白曉暢,而又精練準確。
又如「齊人有一妻一妾」︰
齊人有一妻一妾tt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
「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徧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閒,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 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離婁下〉)
︰窺視。
蚤起︰清早起來。
墦閒︰墓地。
不長的篇幅,卻把齊人的無恥、得意洋洋揭露無遺,也寫活了妻妾懷疑、羞愧、哭罵的形貌,實現了對「求富貴利達者」的辛辣諷刺。本則寓言生動有趣,有很強的喜劇色彩
《孟子》書中的寓言,大都在百字以內,最長的也不超過二百字,篇幅雖小,但語言精煉,形象十分生動。相比《左傳》、《國語》的寓言,孟子的寓言創作明顯已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莊子》寓言
莊子名周,戰國時蒙之宋人,生活在齊宣王、梁惠王時代,與孟子同時而稍晚。莊子生活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追求逍遙無待的精神自由。
《莊子》三十三篇,分為內、外、雜三個部分。一般相信,內篇是莊子所作,外篇和雜篇出於莊子後學。
莊子好用寓言說理,是因為他認為「道不可言」,言不盡意。也就是說,在他眼中,「意之所隨者,不可言傳」(〈天道〉),邏輯性的語言不足以闡釋精妙玄奧的道理。同時,他認為「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所以索性把深刻的哲理形象性地寄託於寓言中,把寓言故事作為事物本身直接呈現給讀者,讓讀者自行領悟。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稱莊子「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可見寓言是《莊子》一書的主要成分。
《莊子》共有寓言186,包括一些神話般的幻想故事、歷史故事和借事物寓意的故事。運用寓言說理,在先秦諸子中並不罕見,但諸子多以寓言為例證,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莊子卻是用寓言連綴成篇,使之成為直接表現思想的工具。內篇如〈逍遙遊〉,旨在闡述「無待」的道理,就是透過各種各樣的寓言,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加以形象的展示,完全避過邏輯性的語言說理。
《莊子》一書充滿了寓言,仿佛就是一部寓言故事集,「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天下〉),虛構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言、事。
《莊子》寓言的最大特色是想像奇特,匪夷所思。例如︰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 者九萬里,去以六月色者也。(〈逍遙游〉)
鯤可以自由變幻體貌,由魚而鳥,變化莫測;鯤、鵬體形之巨大,不可擬想;它的飛行,驚天動地,難以想像。《莊子》的寓言就是這樣離奇多姿,偏又揮灑自如,令人目不暇給,神為之 奪。
《莊子》寓言另一特點是形象傳神,描繪逼真。例如︰
支離疏者,頤隱於臍,肩高於頂,會撮指天,五管在上,兩髀為。(〈人間世〉)
頤︰下巴。
臍︰肚臍。
會撮︰頭髮結的髻子。
五管︰五臟的腧穴。
子獨不聞夫埳井之蛙乎?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出 跳梁乎井幹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還視虷蟹與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秋水〉)
埳︰淺。
甃︰以磚砌成的井壁。
蹶︰踏。
跗︰腳背。
第一個例子寫支離疏,只是區區二十字,就勾勒出一個畸形的虛構人物,即如目睹。第二個例子寫埳井之蛙,對蛙的外形描繪是精心周到的,跳躍時怎樣,靜止時怎樣,在水中的樣子, 在泥中的情態,都十分傳神細膩。在作者筆下,埳井之蛙那種目光短淺、自鳴得意的模樣,更是活靈活現,入木三分。
要言之,莊子寓言表現出超常的想像力,構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高深莫測,令人讚嘆不已。他的寓言,標誌着中國古代寓言的最高成就。
《韓非子》寓言
韓非,戰國末期韓國公子,是戰國時期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子》集中匯編了韓非的著作,是先秦法家集大成的重要著作。
《韓非子》五十五篇,大抵是韓非自著,但在輾轉流傳中,也雜有後學之作。
上述成語全出自《韓非子》的寓言故事。寓言在《孟子》中只是偶一為之,在《莊子》中雖連篇累牘,但仍只是議論說理文中的一部分,不是獨立的文學體裁。使寓言獨立成體,成為一種專門文體的,實始於韓非。韓非有意識地系統收集、整理、創作寓言,門別類,輯為各種形式的寓言故事集。像《十過》、《喻老》、《說林》、《外儲說》,都是寓言專輯。據統計,《韓非子》中的寓言故事,多達325則,數量為先秦諸子之冠。其中多則寓言,如「唇亡齒寒」、「老馬識途」、「濫竽充數」等,更演為成語,廣為流傳。
《韓非子》的寓言故事大都取材自歷史事迹和現實生活,很少擬人化的動物故事和神話幻想故事。雖然題材平實,但韓非的寓言以構思精巧,形象生動見稱,具有耐人尋味的藝術效果。例 如「棘刺母猴」︰
燕王好微巧,衛人曰︰「能以棘刺之端為母猴。」燕王說之,養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試觀客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觀之,必半歲不入宮,不飲酒食肉,雨霽日出,視之晏陰之間,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見也。」燕王因養衛人,不能觀其母猴。鄭有台下之冶者謂燕王曰︰「臣為削者也,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於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鋒,難以治棘刺之削。王試觀客之削,能與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謂衛人曰︰「客為棘刺之母猴何以?」曰︰「以削。」王曰︰「吾欲觀見之。」客曰︰「臣請之舍取之。」因逃。(〈外儲說左上〉)
母猴︰一種彌猴。
霽︰雨止。
晏陰︰陰暗。
台下︰鄭地名稱。
冶人︰打鐵的人。
衛人自誇能在棘樹刺尖上雕刻母猴,全因他看透燕王耽於酒色的弱點,不怕對方識破真相。直至冶人挺身而出,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揭破騙局,衛人才狼狽地落荒而逃。故事情節結構完整,富於變化,予人跌宕生姿之感。三位角色各有特點,燕王昏庸可笑,衛人狡獪奸詐,冶人聰明正直,都表現得很鮮明。
韓非子的文章,明切犀利,論辯透徹,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他筆下的寓言,同以邏輯性強,簡潔勁拔見稱。例如「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楯與矛者,譽之曰︰「吾楯之堅,物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楯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難一〉)
鬻︰出賣。
楚人誇大其辭,胡說亂吹,結果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困局。事實上,「吾楯之堅,物莫能陷也」和「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二者只能存其一,不能並立,楚人自吹自擂,最終只會鬧出笑話。韓非這裏活用了邏輯學上的「矛盾律」來揭穿楚人的謊言。

2018年6月8日 星期五

寓言的起源

寓言,就是作者別有寄託的故事。寓言有兩大要素,一是故事性,二是寄託性。這兩大要素形成了寓言的雙重結構,其表層結構是一個故事,我們稱為「寓體」;其深層結構是作者所寄託的一種思想觀念,我們稱為「寓意」
就故事性而言,寓言是虛構的短小故事。就寄託性而言,寓言的寓意不同於一般敘事作品的主題。一般作品的主題思想直接從作品的形象和情節中反映出來,言在此而意在此;寓言則必須「另有寄託」,言在此而意在彼。
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寓言」一詞最早見於《莊子》一書。《莊子.天下》說︰「寓言十九,藉外論之。」所謂「藉外論之」,即假借另外的故事來說理。可是,莊子所言,僅強調寄託性, 而沒有強調故事性,所以古代作家和文論家往往把寓言的範疇劃得很寬,甚至包括一切有寄託的作品。
寓言與神話的起源有極密切的傳承關係。寓言是從神話轉化過來。這個轉化可以是直接移植神話而成寓言。這一類寓言與神話的思想是相一致的。另一種是對神話作出改造,其思想與神話是相對立的。
關於寓言的起源,除了有「神話說」外,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比喻說」。這兩種說法中尤以「比喻說」較具代表性,現分述如下。
神話說
上古神話為寓言提供大量創作素材。值得注意的是,上古神話的萬物有靈觀念及其豐富幻想,同時亦啟示了寓言的擬人化和誇張荒誕的創作手法。
好像莊子便好以誇張荒誕方法來創作寓言,《莊子天下篇》記他自己「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來創作寓言,便是最佳寫照。
《莊子》中的「庖丁解牛」、「匠石運斤」、「蠋蠻之爭」等,都不是取材於古代神話,但卻使用了古代神話的誇張手法。
即使是不談神怪的韓非,在《韓非子》中還可看到「三虱食彘」、「涸澤之蛇」、「虺虫兩口」 等擬人化的動物寓言。
可惜,神話的歷史化現象,使我國古代神話沒有完整地保存下來,這對古代寓言的取材和創作手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除了莊子、列子等人的寓言外,我國古代擬人化的動物寓言很不發 達。事實上,以動物或神話人物為主角的寓言,在整個中國古代寓言中所佔的比例並不高。這與歐洲古代寓言(比如《伊索寓言》),絕大部分以動物形象,或神話人物為主角的現象,實在有很大的不同。
比喻說
《詩經》的主要創作手法是「賦、比、興」。簡言之,賦就是鋪陳直敘。比就是比方,詩人有本事或感情,借一個事物來作比喻。興是觸物興詞,客觀的事物觸發了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歌唱。《詩經》三百篇,尤其是國風部分,就廣泛使用比興手法。其中整首都以擬物手法表達感情的比體詩,如《豳風.鴟鴞》、《魏風.碩鼠》等,在形式上已頗接近後世的寓言詩。《詩 經》的比興手法在思維和表達手法上跟寓言相似,有助於後來寓言的創作。
春秋時代的士大夫從《詩經》的比興手法得到啟發,好用詩歌作為暗示的工具,以豐富其言論或外交辭令。這種運用稱為「賦詩言志」。
孔子便很重視這方面的教育,故有「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之說。
《左傳》記昭公元年,晉國大夫 趙孟出使鄭國,鄭伯不敢怠慢,設宴款待。當時鄭國處於晉楚兩大強國之間,處境尷尬。席間鄭國大夫子皮賦《召南.野有死麇》的末章︰「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 該詩本是愛情詩,女子要前來幽會的情人不要心急,不要扯動 自己的圍巾,不要驚動長毛狗吠叫起來。子皮的意思是:晉國要按禮安撫諸國(包括鄭國),不要引起楚國的反擊。這種「賦詩言志」的手法,實質上便是一種特殊的比喻形式。
當時除賦詩言志外,還有一種隱晦曲折的表達手法,稱為「隱語」。例如《左傳》宣公十二年載,楚國圍攻蕭國,楚國大夫申叔展向他的朋友還無社示警,勸他城破後到枯井中避難。申叔展便是用「酒曲」(釀酒用的酒母,俗稱酒藥,用以發酵)、「芎 」(山鞠窮,其根可入藥)、「河魚腹疾」(比喻因寒濕而患風濕病)等隱語來暗示應逃避的地方。
隱語和比喻,一隱一顯,但本質上是一致的,即託於他物,以此指彼。
《呂氏春秋》中有一則「一鳴驚人」的故事,記楚莊王不愛聽臣下的意見,成公賈以「三年不動不飛」之鳥的隱語勸諫他。楚莊王回答說︰「是鳥雖無飛,飛將沖天;雖無鳴,鳴將駭人。」楚莊王以「一鳴驚人」的鳥來喻意自己即將發奮圖強,大有所為。這則隱語,有清晰的寓意,亦有具體的故事情節,性質上已很接近寓言。
學者相信,隱語、賦詩言志,跟《周易》和《詩經》一樣,是促進寓言發展的重要因素。
從比喻到寓言
寓言雖產生於比喻,但比喻並不是寓言。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比喻則是修辭手段。從比喻到寓言,其演進過程絕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簡單比喻複雜比喻寓言」這樣的一條發展路線。
在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尚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簡單和複雜的比喻。簡單的如《尚書.皋陶謨》記︰「帝(舜)曰︰『臣作朕股肱耳目。』」這裏是用「股肱耳目」來比喻大臣是供國君驅使的輔佐工具。複雜的如︰
爾惟自鞠自苦,若乘舟,汝弗濟,臭厥載。爾忱不屬,惟胥以沉。不其或稽,自怒何瘳。(《尚書.盤庚中》)
惟︰只。
鞠︰窮、走投無路。濟︰渡。
臭︰朽。
厥︰其,這裏指船。
載︰貨物。
忱︰誠信。
屬︰著。
沉︰沉沒。
稽︰髒東西。
這是殷盤庚在說服臣民遷都時所講的話。他教訓不願遷都的臣民說,你們是自討苦吃,就像乘船渡河一樣,已經上了船,卻不願渡過去,坐待船的杇爛。不但你們自己要沉沒,大家都要跟着你們沉沒。不去考察船沉的原因,只會自己發怒,哪有甚麼益處呢?盤庚所說的,雖是比喻,但首尾完整,有明顯的情節。如把其中的「若」(比喻詞)、「汝」、「爾」(人稱代詞)等 字省去,便與後世的寓言沒有甚麼分別了。
從簡單比喻到複雜比喻再到寓言的發展線索,在以後的文獻中也可以看到。
在《孟子.梁惠王上》裏,我們可看到介乎複雜比喻和寓言之間的例子︰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五十步笑百步」是孟子指責梁惠王不知行仁政,其昏庸程度與鄰國之君相去不遠,還自以為自己比人家優勝,實在可笑。孟子在這裏明言「以戰喻」,可見這則「五十步笑百步」確是一個比喻,而且是比較複雜的一種。但它的情節比較完整,而且有人物角色,所以人們一般仍然視之為寓言。從以上例子,我們可看到寓言與比喻之間的親緣關係

《山海經》中所記的四方神有什麼特色?

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北方禺彊,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青蛇。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 山海經.海外經》)
祝融、蓐收、禺彊、句芒︰神的名稱。
珥︰耳朵懸掛。

《山海經》所記諸神形貌,多是動物形軀的拼湊,如鳥身龍首、龍身鳥首、馬身龍首之類;或逐漸有了人的形貌,出現了初步的擬人化,以半人半獸的形象出現。如這裏所記的四方神,或 獸身人面,或人面鳥身,或鳥身人面,兼有人和動物的形體特徵。
這類具多種動物特徵的神,可能便是圖騰形態多樣化的具體表現。先民相信某種動物、植物或生物與氏族有特殊的關係而對之崇拜。
被崇拜物便是該氏族的圖騰。隨着氏族部落的兼併、聯盟,便出現了融合幾種以上圖騰物的綜合圖騰。
《山海經》的諸神形象,便可能源自這種綜合圖騰。此外,隨着社會的向前發展,圖騰崇拜也就慢慢滲進了人類對自己祖先的崇拜因素,《山海經》中某些神便也就兼具了半人半獸的特徵了。透過研究《山海經》,我們不僅可看到古代神話的風貌,還可窺視上古先民的思維和文化。《山海經》可以說是研究古代神話和文化的一座寶庫。
西漢及此後的其他文獻中仍不斷有新的神話出現,或是對舊有神話進行補充,其中最重要的是《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招致門客編成,共二十一篇,是西漢一部大著作。
《淮南子》以陰陽五行和道家思想為主,雜糅各家學說,其中收錄了不少神話故事,如《地形訓》就有海外三十六國、崑崙山、禹,以及九州八極等神話。其他如女媧補天、共工觸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等著名神話,均可見於《淮南子》。

2018年6月2日 星期六

「羿射十日」的故事是神話嗎?

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凶水之上,繳大風於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禽封豨於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淮南子.本經篇》)
猰貐︰獸名,其形各說不一,或人面馬足,或蛇身人面不等。
鑿齒︰半人半獸的怪物,齒如鑿。 九嬰︰火火之怪,能噴水也能吐火。
大風︰即大鳳、大鵬。
封豨︰大野豬。
修蛇︰長蛇。
「羿射十日」是典型的神話。所謂神話,就是遠古人類對所觀察或經歷的自然界或社會現象的解釋或說明,只是經過了「幻想」的加工,成為想像中的「神化」了的現實生活。
「羿射十日」中的「十日並出」,可能與十干紀日的測量太陽運行軌迹有關,同時也是先民對旱災成因的理解。與此同時,神話也反映着遠古人類對征服自然(或社會)的願望。羿戰勝旱災和凶惡野獸,成為大英雄,這正好反映先民對征服自然災禍的熱切願望。
神話是人類社會童年時期的產物,它反映了古代人們對於世界一種幼稚的認識,面對變化多端的天地萬物和難以捉摸的自然現象,好像天地形成、星宿運行、風雷雨電等都使先民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神秘和敬畏的感情。地震、洪水等大自然災害,還有人類自身的生老病死等,尤其令先民感到迷惑驚奇甚至恐懼不已。先民憑藉自身的生活體驗,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種種超自然的神靈和魔力,並對之加以膜拜,神話由此而產生。

2018年5月31日 星期四

中國神話的主題

創世神話
這類神話主要包括先民對天地開闢和人類誕生的解釋,其中尤以盤古故事最為著名︰
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藝文類聚》卷一引徐整《三五曆紀》)
儘管故事出於三國時人徐整之手,但「天地混沌如雞子」的觀念卻淵源甚早。世界各地都有「宇宙卵」的神話,認為宇宙是從一個卵中誕生出來的。從鳥、蛇等動物由蛋孵化而出的自然現象得到啟示,先民設想宇宙也是破殼而生。宇宙生成的人格化、意志化過程也反映了先民對人類自身力量的堅定信任。
盤古不僅分開了天與地,他同時也貢獻了自己的身軀,為世界創造了萬事萬物︰
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里,肌肉為田土,髮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繹史》卷一引三國徐整《五運歷年紀》)
黎甿︰黎民。甿,與民同義。
「垂死化身」的神話傳說,解釋了天地間自然萬物的由來,體現了人與萬物同源合體,不分彼此的相互對應關係。有趣的是,這類巨人死後屍化萬物的神話,在許多古老民族的創世神話中,也在所多有。如北歐神話中的霜巨人Ymir被大神Buri三個兒子所殺,巨人的血化為海、骨化為山、頭骨化為天空、身體腐爛後的蛆蟲,化為人類。
始祖神話
除世界的起源外,先民對人類自身的起源也有極大的興趣,因而出現了人類起源的神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女媧的故事。
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說文解字》)
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人也。(《太平御覽》引《風俗通》)
泥土造人的神話,在世界各地均有流傳,如《聖經》記有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女媧神話有幾點值得注意︰(1)人是由神親手所創造的,反映先民有了作為「人」的自豪感。(2)女媧 神話應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女媧造人反映了人們對女性延續種族作用的肯定。(3)故事強調了「富貴」、「貧賤」的階級之別,反映出後世的等級觀念,這應是後來才加入的材料,並非原始神話的原貌。
自然災害神話
征服自然災害,是古代神話的重要主題。這類神話以羿射十日和鯀、禹治水為代表,表現了先民遭受自然災害的經歷和征服自然災害的願望。如女媧除造人之外,還曾修補蒼天︰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淮南子.覽冥篇》)
四極︰天的四方極遠之處。
爁焱︰火勢蔓延的樣子。
顓民︰善良百姓。鷙鳥︰猛禽。
攫︰用爪抓住。
女媧煉石補天,反映了先民設法抵抗自然災害的不屈不撓精神。有關治水的神話,可見《山海經.海內經》︰
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堙︰填塞。
羽郊︰羽山之郊。
羽山,傳說中的地名。
復︰腹的借字。 布土︰布,分散;
土,指息壤。
世界各地均有以洪水為背景的神話,如《聖經》記上帝使洪水氾濫在地上,毀滅天下有血肉有氣息的活物。上古洪水為患,形成一種集體表象,伴隨着神話而代代相傳。鯀為治洪水,盜竊息壤而遭天帝所殺,破腹而生禹。禹最初沿用「堙」的治水法,後來並用疏導的方法,最終得以成功,為民解憂。禹的成功,絕非僥倖,「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歷盡艱辛,才能成功治水。
戰爭神話
為了爭奪更多的自然資源,氏族部落之間常發生爭鬥,後來更發展為大規模的戰爭。先民把帶領自己部落取得勝利的祖先加以神化,遂形成了戰爭神話。
中國的戰爭神話主要是關於黃帝部落與其他部族的戰爭。如黃帝姬氏部族和炎帝姜姓部族在發展遷徙過程中便發生了戰爭:
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貙、虎為前驅,鵰、鶡、鷹、鳶為旗幟。(《列子.黃帝篇》)
帥︰統領。羆︰人熊。
貙︰形狀像貍的一種猛獸。
鶡︰傳說中一種勇健的鳥,形狀像野雞而比野雞大。
黃帝與赤帝(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行其志。(《大戴禮.五帝德》)
值得注意的是,黃帝能軀使熊、羆等猛獸助戰,可能代表了黃帝呼召這些以動物為圖騰的部落參與戰爭。黃帝的勝利,導致炎黃兩大部族的融合,華夏民族自此開始形成。後來,又發生了黃帝與蚩尤之戰。
以下一段有關蚩尤的描述文字,可以描述一般人對蚩尤的形象:
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仁不慈。(《 太平御覽 》引《龍魚河圖》)
造立︰製作。
兵杖︰械杖、棍棒之屬
蚩尤常被描述成為醜惡的神話人物,半人半獸,跋扈凶殘,是惡勢力的象徵。其實,蚩尤也不是一味的野蠻勇悍,他懂得冶煉金屬作兵器,可見蚩尤的部族有一定的文明程度,並不下於黃帝的部族。事實上,在秦漢時代,蚩尤更被視為兵器的創始者而受到崇拜
關於黃帝與蚩尤之戰,《山海經.大荒北經》記云︰
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
黃帝戰勝蚩尤,進一步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融合。
發明創造神話
先民在實際生活中發明和創造了許多器物、製作方法和知識技能,他們把這些智慧和經驗歸結於本部落、本氏族的神話英雄身上,如后羿和蚩尤分別被視作弓箭和兵器的發明者。其他又 如:
漁獵
(伏羲)作結繩而為网罟,以佃以漁。(《 易傳. 繫辭下》)
(伏羲)教民以獵。(《尸子.君治》)
數字伏羲作九九之數。(《管子》)
文字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精神篇》)
醫藥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務篇》)
這類神話反映出神話漸趨人性化的發展趨勢,自然神逐漸被人類自己的神所取代,突出了人類的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