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天人合一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天人合一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

孟子的天人合一觀

孟子發展孔子仁的思想,第一個方面是創立了性善說,第二個方面,是把仁的思想,擴展成為天人合一觀的理論根據。
他認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上》)即是人應擴張(盡)其仁的心,做得到這點,說明他是知道自己具有善端的本性。知道自己具有善端的本性也就是知道天道了。因為在他看來,人性中的善端,是天生的,由天道決定的。天道決定人的本性;而人的本性又決定了人應該盡心行仁。既然仁就是由天道所決定的,那麼,人如通過存養其心性中的善端,進而發政施仁,造福百姓,這時人道便符合天道,便能與天道合一了。「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盡心上》)事天,是指奉承天道而不違。他講的事天、畏天、樂天,都是指天人相通,天人結合而為一。
至於天與人的分野,他的看法與孔子一樣,就是「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上》)不管短命、長命,我都不三心兩意,只管修養好我的身心,等待天命。這就是盡人事而聽天命的安身立命之方。
既然天道就體現在我的本性,而人道的核心「仁」,就生自我善良的本性,所以,天道、人道都是齊備在我身上。只要我真誠地存養本性,便會得到最大的歡樂,便臻天人合一的境界了。「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盡心上》)這也就是「上下與天地同流」(《孟子.盡心上》)的層面 了,於是「仁」就成為天人合一的中心。
孟子認為人如果配合正義與天道,更可以培養出一種最宏大,最剛強的大勇之氣,叫做「浩然之氣」。這種氣,按其本性去培養而不損害它,便會充塞於天地,無虧無盡。培養這種浩然之氣,需要事事皆合於正義,從而積集而生,並非偶然做一件似乎合義之事便能得到。孟子認為義是在我內心之中,既要時時刻刻存養它,不要忘記,也要讓它自己生長,不要故意助長它,拔之使高,慢慢便會達到不動心的境地(《孟子.公孫丑上》)。不動心就是我只按道與義去行事,什麼事物都不能阻撓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不為任何其他事物而疑惑、恐懼、動搖。這是一種崇高的思想境界,它激勵了歷代無數志士仁人的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壯烈、堅毅意志,成為高貴的中華民族精神。

孟子生平與思想概要

孟子(約公元前371—289)名軻,戰國時鄒人(今山東省鄒縣)。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子思姓孔名伋,是孔子的孫,據說曾作《中庸》一書)。孟子三歲喪父,孟母教子甚嚴,終成大器。他一生的志願,是弘揚孔子學說。「乃所願,則學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
他遊齊、晉,出為士,後升大夫,為齊國客卿。他不接受俸祿,一心為齊君推行仁政。但幾年 後,發覺實際離理想太遠,只好離開齊國,開始周遊列國,那時大約是四十五、六歲。先後到過宋、薛、魯、鄒、滕、梁和齊等國。可是各國正處於合縱連橫之時,富國強兵,互相侵伐吞併,孟子作為一個和平使者,宣傳王道,當然沒有國君採用。他只好退而與學生作成《孟子》 七篇傳世,死時約八十三、四歲。
《孟子》一書的內容,主要是他的學生記載孟子的言論,但孟子本人亦應有參與其事。研究孟子思想,主要是靠此書。
孟子所處的時代,一方面是七國爭雄,欲以武力統一天下。另 一方面又是百家爭鳴,各學派蜂起。「聖人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滕文公下》) 因此,孟子評論時政,駁斥楊朱、墨翟、許行、告子及法家之士,把宣傳儒學作為自己的任務。
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的思想。孟子進一步發展仁學:(1)提出性善說,指出人類本性中就有善端;(2)指出具有這善端的人類本性,是植根於天道的;(3)所以人們不但應存養、擴充此善端,而且還要把仁心與政權這個工具結合起來,推行仁政,通過取得民心去統一天下,而不是用兼併戰爭去霸佔天下。他提倡王道,而反對霸道。這就是他的仁政說。
性善說
仁學是孔子學說的核心。孟子進一步提出,仁的苗頭就植根於人性。人們的責任是要存養好這些善端,不要讓它被物欲所蒙蔽,去做惡事;而要把善端擴充,成為仁人。這是性善說的重要主張,成為仁的學說的理論基礎。
天人合一觀
仁是植根於人的本性,而人的本性又植根於天道。所以,人能行仁,便合天道,就是人道與天道的合一。人配合正義與天道,便能逐漸培養出浩然之氣。有了這浩然之氣,便能不動心,不畏任何威逼利誘,而推行正道。
仁政
把這種仁的善心,推廣到政治上,就成了他的仁政說。他認為只有個人的仁心仁聞,對社會的裨益不大,如把這個仁心,貫徹在政權上,才能使國家、天下人民都受益。行仁政,便會得民心,而能統一天下,所以是「仁者無敵」。
民貴君輕
仁者無敵,說明道德就是力量。在他看來,天下最重要的是民,其次是社稷,第三是君主。這種「民貴君輕」主張,實質就是民主思想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