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與國家觀的新文化
辛亥革命之後,孫中山提倡的五族共和(漢、滿、蒙、回、藏),建設中華民族,得到廣大知識分子的擁護。儘管人們都知道,不同族群之間千差萬異,但中華民族這個理想模型,
至少在理論上足以表達共和政體下的國民的民族身份。那麼,屬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又該是怎樣的呢?
十位教育家在1935年1月舉行的一次座談會上發表的一篇《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中表達的,他們認為,要使中國在文化的領域中抬頭和具有中國的特徵,就必須從事以中國為本位的文化建設。在差不多的時候,以陳序經為代表的另一批中國知識分子,則主張全盤西化。陳序經在復旦大學攻讀社會科學,1925年畢業後,留學美國,1928年獲博士學位,回國後先後在嶺南、南開等大學任教。
現在請你閱讀以下兩篇材料,一窺這兩類知識分子的見解。你會比較贊同哪一方的主張呢?為什麼呢?
王新命、何炳松、武堉幹、孫寒冰、黃文山、淘希聖、章益、陳高傭、樊仲雲、薩孟武《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
(略)
中國在文化的領域中是消失了,中國政治的形態、社會組織和思想的內容與形式,已經失去它的特徵。由這沒有特徵的政治、社會和思想所化育的人民,也漸漸不能算得中國人。所以我們可以肯定的說:從文化的領域去展望,現代世界裏面固然已經沒有了中國,中國的領土
裏面也幾乎已經沒有了中國人。
要使中國能在文化的領域中抬頭,要使中國的政治、社會和思想都具有中國的特徵,必須從事於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日本的畫家常常說:“西洋人雖嫌日本畫的色彩過於強烈,但若日本畫沒有那種刺目的強烈色彩,哪裏還成為日本畫!”我們在文化建設上,也需要有這樣的認識。
要從事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必須用批評的態度、科學的方法、檢閱過去的中國,把握現在的中國,建設將來的中國。我們應在這三方面盡其最大的努力。
(略)
這時的當前問題在建設國家。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建設既已開始文化建設工作亦當着手,而且更為迫切。但將如何建設中國的文化,卻是一個急待討論的問題。有人以為中國該復古;但古代的中國已成歷史,歷史不能重演,也不需要重演。有人以為中國應完全模仿英、美,英、美固有英、美的特長,但地非英、美的中國應有其獨特的意識形態;並且中國現在是在農業的封建的社會和工業的社會交嬗的時期,和已完全進到工業時代的英、美,自有其不同的情形,所以我們決不能贊成完全模仿英、美。除卻主張模仿英、美的以外,還有兩派:一派主張模仿蘇俄,一派主張模仿意、德。但其錯誤和主張模仿英、美的人完全相同,都是輕視了中國空間、時間的特殊性。
(略)
在建設的進程中,我們應有這樣的認識:中國是中國,不是任何一個地域,因而有它自己的特殊性。同時,中國是現在的中國,不是過去的中國,自有其一定的時代性。所以我們特別注意於此時此地的需要。此時此地的需要,就是中國本位的基礎。
徒然讚美古代的中國制度思想,是無用的;徒然詛咒古代的中國制度思想,也是一樣無用; 必須把過去的一切,加以檢討,存其所當存,去其所當去;其可讚美的良好制度、偉大的思想,當竭力為之發揚光大,以貢獻於全世界;而可詛咒的不良制度、卑劣思想,則當淘汰務盡,無所吝惜。
吸收歐、美的文化是必要而且應該,但須吸收其所當吸收,而不應以全盤承受的態度,連渣滓都吸收過來。吸收的標準,當決定於現代中國的需要。
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是創造,是迎頭趕上去的創造;其創造目的是使在文化領域中因失去特徵而沒落的中國和中國人,不僅能與別國和別國人並駕齊驅於文化的領域,並且對於世界的文化能有最珍貴的貢獻。
我們在文化上建設中國,並不是拋棄大同的理想,是先建設中國,成為一整個健全的單位,在促進世界大同上能有充分的力。
陳序經《東西文化觀》
我們已經解釋全盤和徹底採納西洋文化的必要,我們現在可以將一般反對這種主張的人所持的理由的缺點,略為解釋,以為本編的結論。
反對全盤採納西洋文化的人,以為全盤去採納人家的東西,是蔑視輕鄙我們自己的文化,而成為一種自暴自棄的奴性。我們以為我們的文化和西洋的文化的差別,既只有程度的不同,而非種類的各異,則我們全盤採納西洋文化,不過是做進一級的文化生活,安能叫做蔑視輕鄙自己的文化。我們在前一章已經說明,從文化的各方面看去,我們樣樣都不如人,知道樣樣都不如人,不外是承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能夠明白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才有改良缺點糾正錯誤的努力;有了改良缺點和糾正錯誤的努力,才有進步的可能。可知全盤西化,並非鄙視自己的文化。世間只有承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而求改良與糾正的人,才算好漢;世間也只有了這種人,才能夠做君子,才能稱做聖人。孔夫子豈不是說過嗎?“過則勿憚改。”他又說:“堯舜其猶病諸?”那麼能夠自己承認缺點錯誤,而全盤西化,豈不是比諸堯舜還高一層嗎? 孟子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我們見過不改,見善不為,恐怕孟夫子只會說道:“其異於禽獸者幾希。”
退一步來說,若是自己的文化的確是不如人,那麼蔑視輕鄙並非奇怪的事。我們所謂“內華夏外夷狄 ”,《左傳》所謂:“戎禽獸也”的傳統觀念,豈不是蔑視輕鄙文化較低於我們的文化嗎?我們這種夏夷之分,簡直是太不自重,而自貶自己。其實要是夷狄而是禽獸,難道我們自己就不是禽獸。何況亞聖的孟子明明白白的承認當代哲人的墨翟、楊朱乃是禽獸,我們自己之蔑視輕鄙自己,不自今始。今以比我文化較高的西洋眼光來蔑視輕鄙我們,其與我們之蔑視輕鄙夷狄,又有何別?又況我們數百年來之對待西洋人,亦猶數千年來之於夷狄沒有分別,弄到西洋人壓迫我們來放棄夷狄之稱。俗諺曾說,“惟自重者人乃重之”,我不自重,又安能怪他人之不我重。不自重就是蔑視輕鄙自己,今以此罪而加諸主張全盤西化,抑何不思之甚。
進一步來說,所謂全盤西化,正所以重視我們的文化。我們已經說過,中國之趨於全盤西化,不過是時間的長短問題,我們若不自己趕緊去全盤西化,則必為外人所脅迫而全盤西化。然後者的真義,卻又不外是變印度、菲律賓的第二。到了這時,種族且虞蹈着美洲印第安人和中國之苗人黎人,遑論過去固有的文化。設使我們而能自己趕緊全盤西化,再從而發展擴大,則不但我們自己佔有世界文化的優越地位,就是我們祖宗在歷史上所做過的成就和得到的光榮,也賴我們而益彰。則今日外人所以因鄙視我們的文化,而鄙視我們的祖宗的文化,也能因為他日之重視我們在世界文化所佔之重要位置,而重視及我們的祖宗與其文化。
至說因為全盤西化而成為自暴自棄,那更是無稽之談。能夠全盤西化,怎能叫做自暴自棄。因為只有享受祖宗所遺下的文化,而不想再有振作的人,乃是自暴自棄的人。反之,能夠努力去全盤西化,才算有用,才算能幹。原來全盤西化,並非一件反掌就得的事,人家費盡無數的腦血時間始達到今日的地位,我們想在短促時期達到同樣的地位,已是不易,何況這些東西樣樣都比我們的文化較為複雜,較為深奧,則其所需的精神腦血,當必很多。試問這個工作,這種成就,是不是庸庸碌碌的自暴自棄的人,所能擔任,所能做到呢?
其次有些反對全盤西化的人,又以為每一民族有一民族的文化,所以文化成為民族的靈魂或是生命所在,文化若是拋棄,則民族也隨之而亡。這種見解的錯誤,在於不明瞭文化是人類適應時代環境以滿足其生活的努力的工具和結果。文化既是人類的創造品,文化不外是人類
的工具,人類的靈魂精神固可以從文化中見之,然而它的真諦,並非保存文化,而在於創造和改變文化。時代和環境既不是永遠和處處不變,那麼文化也不能不隨時代和環境而變遷。過去的文化,是過去人適應時代環境的產物,現代的文化,是現在人適應現代環境的產物。
要想適應現代的時境,則不能不採納現代的文化,同時也不能不排除舊時代舊環境的文化。其實這些道理,並非什麼新奇的道理。五千年前我們的祖宗只會結繩記事,只會穴居野處,也許還是茹毛飲血,也許還是沒有衣裳,恐怕是聚生群處,不知父親而無親戚兄弟夫婦男
女之別,恐怕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地力無有,然而五百年後—四千五百年前,文字有了,宮室有了,飲食是火熟的,衣裳是絲製的,婚姻的制度,父母兄弟親戚的關係,男女的類別也有了。上有元後南面之治,下有人臣北面而助。質言之,這個時代已和
五百年前大不相同了。我們試想四千五百年前的祖宗的文化,已和五千年前的祖宗的文化有了這麼的差別,這是什麼緣故呢?我們回答是,時境變了。要是四千五百年前的祖宗而想保存了五千年前的文化,那麼恐怕到了現在我們還做野蠻的生活。然而生在今日的我們,卻又
因守着二千年或是四千年前的文化,以為不此之圖,則民族也隨之而亡。殊不知我們四千五百年前的祖宗,沒有固守而且改變和拋棄五千年前的文化,我們的民族還能繁殖不斷,以至如今。那麼文化淪亡則民族難存之愚見的錯誤,是很顯明的了。
反之,像我在上面所說,設使我們不願全盤西化,則將來也許為了西洋文化所壓迫,而至於國家滅亡。到了這個時候,不但固有文化不能保存,連了種族也許滅亡,民族而果亡了,還說保存什麼文化呢?
再次,又有些人以為全盤西化,就使民族不至淪亡,然吾祖宗固有之創作,一旦棄之,豈非很為可惜。我們以為我們之拋棄過去的文化,也像上面所說的四千五百年前的祖宗拋棄五千年前的文化一樣,又何足怪。何況我們過去的文化,乃中國文化發展之一部分,過去或是固
有的文化,雖不能適用於現代的時代環境,然它在歷史上所佔的位置,並不因此而消滅。進一步來說,中國過去或是固有的文化,乃世界文化歷史的一部—一重要部分。就使中國人而不注意,西洋人也必為我們注意。我們近年以來,豈不是時時聽過西洋的人類學者、考古
學者、歷史學者,接踵地來中國蒙古內部各處,調查考究中國的古代人類文化的遺迹嗎?我們又豈不是聽過他們年年都來收買我們的舊書古籍,一幫一幫的運去歐美嗎?我們所謂至聖先師的孔子的名字,既老早已刻在
黎大學的名人錄上,所謂支那學也逐漸地在歐美大學裏 成為課程之一。可知拋棄固有的文化生活,並非忘記了祖宗所傳下的文化。
(略)
反對全盤西化的人,也許說道:所謂全盤的西化的反面,就是全盤的中國文化沒有半點的好處。一種文化之能夠繼續存在到四千餘年之久,未必就沒有半點的好處。我們以為在前一章裏,從文化的各方面來比較,中國的確是不及西洋,所以的確是沒有半點的好處。假使
她是有了半點或不少的好處,這不過是歷史上的好處,而非現在的優點。比方十三世紀從中國輸去歐洲的火藥、印刷、指南針、絲布,以及好多東西,在當時固是優於西洋,然而西洋人接受以後,他們經過六百年來的研究改良,到了現在,樣樣都比了中國為優,樣樣都為
中國所望塵莫及。可知從西洋文化的發展的途程看去,固可找出中國的過去的優越的文化,然從現在的西洋文化的特性分析的方面看去,中國卻沒有一件不是低下於人。設使這些優點是足以自誇自耀的,那麼是十三世
的中國人才能自誇自耀,我們安能掠美,安不自愧。
摘要結論
《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一文指出“中國在文化的領域中是消失了”,是因為幾位作者看見當時中國的政治形態、社會組織和思想內容與形式,已經失去了中國的特徵。他們所說的“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意思是“用批評的態度、科學的方法、檢閱過去的中國,把握現在的中國,建設將來的中國”。他們既不主張復古,也不主張模仿外國,而主張不論對於古代中國文化還是歐美文化都要加以檢討地、有所選擇地吸收,來創造現代的中國文化。
《東西文化觀》的作者所說的全盤西化,意思是“做進一級的文化生活”。他這樣駁斥那些反對“全盤西化”的主張的人:第一,全盤西化不等於蔑視輕鄙自己的文化,而是要承認自己的文化的不足與缺點;第二,全盤西化不等於自暴自棄,反而是努力去學習別人的優點;第三,全盤西化不等於拋棄自己的文化,讓自己的民族滅亡,反之,每個民族都會為了適應時代環境作出新的創造和發明;第四,全盤西化不等於拋棄自己的祖宗固有之創造。最後,作者認為,已經過去的中國的文化不是沒有好處,但當代的中國文化,則的確不如西洋。
“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和“全盤西化”兩種有關建設中國文化的主張,並非截然不同。提出“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者和
倡“全盤西化”者,目標都是建設“現代的中國文化”,都是要讓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上有所貢獻;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認為,不論是古今中外的文化,只要它是好的,就應該選取來吸收進現代的中國文化中去。兩派意見當然不是完全沒有差異,但分別主要在於他們對古今中外的文化的評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