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出游,見路人反裘而負芻,文侯曰︰「胡為反裘而負芻?」對曰︰「臣愛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裏盡而無所恃耶?」(《新序.雜事》)
裘︰皮衣。
芻︰餵牲口的草。當時百姓穿羊皮的習慣是把羊毛露在外面,而這人卻把皮板露在外面,肩上揹着柴草。
恃︰依靠,依附。
這則寓言講的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就是說,我們想問題、辦事情,不能捨本求末,本末倒置,只顧形式和表面,而不管內容和根本。
「葉公好龍」
葉公子高好龍,鈎以寫龍, 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新序.雜事》)
這則寓言,篇幅雖小,卻十分精彩,原意雖只是諷刺口頭上好士的國君,實際上卻諷刺了一切只尚空談,表裏不一的人。
「梟將東徙」
梟逢鳩,鳩曰︰「子將安之?」梟曰︰「我將東徙。」鳩曰︰「何故?」梟曰︰「鄉人皆惡我鳴,以故東徙。」鳩曰︰「子能更鳴,可矣;不能更鳴,東徙猶惡子之聲。」(《說苑.談叢》)
整個故事,除了開首「梟逢鳩」三字是敘述外,全是貓頭鷹和斑鳩的對話,表現了成熟的擬人化技巧。
最巧妙的是,故事能緊扣貓頭鷹叫聲粗惡的特點下筆,幽默風趣地顯示了箇中寓意:對待自己的缺點,要從根本上加以解決,不能以改換環境的辦法來遷就,這樣是得不到別人諒解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