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

孟子的仁政與民貴君輕思想

孟子發展孔子仁的思想,第三個方面是把仁心擴展成為仁政。
他認為最好的工匠,沒有圓規、曲尺,也畫不好圓和方;最有名的樂師,沒有六律這些工具,也不能校正五音。就算有堯舜的仁心,如果沒有仁政作為工具,也只能使少數人得益,而不能平治天下,使萬民受惠。「徒善不足以為政。」(《孟子.離婁上》)如果,有了仁心仁聞,又有仁政這個政權力量,把仁推廣到天下,便能「仁覆天下矣。」(《孟子.離婁上》)
只有不忍人之仁心仍不成,還需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孟子.公孫丑上》)這就是孟子的仁政學說。
接著,孟子又強調「仁者無敵」這個觀點。本來孔子講過,仁的力量,不可以拿人的多少來計算的;國君好仁,天下就不會有敵手,「仁不可為眾也。國君好仁,天下無敵」(《孟子.離婁上》),但他沒有進一步論述。孟子則加以闡釋,並用之於許多的場合中。
梁襄王問, 誰能統一天下? 孟子說,現在君王,都是嗜好戰爭、殺人,如有不嗜好殺人的君王,以仁愛對民,則天下之民都伸長脖子,期待他來解救。於是去歸附他就像水奔流向下一樣, 沒有人能阻擋。這種不嗜殺人的君王,便能統一天下(《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的君主能統一天下,沒有人能阻擋,這便是「仁者無敵」的理論。梁惠王問,怎樣可以戰勝鄰國?孟子說,王如施仁政於民,百姓生活得好,又施行教育。如果鄰國暴虐其民,王去征伐他,以解救其民,那麼誰會與我為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孟子.梁惠王上》)
仁者無敵,用現代的話來說,是「道德就是力量」。此乃我國儒家兩千多年來重要的信條,也是有別於西方哲學的一個特點。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本是對的。但這句話沒有考慮這「力量」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是造福人類的,還是造禍人類的。現今,知識的力量既能帶給人類很好的物質享受,甚至精神享受;但同時,它已在禍害人類,並已經能夠消滅人 類。知識帶給人類巨大力量,是很可喜的事,也是很可怕的 事。只有道德帶給人類的巨大力量,才是真正能使人類幸福的事。
孟子總結歷史經驗說:「三代(夏、商、周)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孟子.離婁上》)為什麼仁者能有那麼大的力量,足以得到天下?原來得天下,是有個辦法的。「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離婁上 》)仁者得民心, 便得民擁戴, 得民擁戴,便得天下。這便是仁者無敵的原因。孟子又說,舜得天下,是「天與之,人與之」。天怎樣與之?就是讓舜去主祭,所有神明都來享用,便是天接受了他。但是,怎樣知道百神都來享受?孟子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即天視是根據(來自)民視,天聽是根據民聽來決定的。所以天與之,也是根據民意而決定。(《孟子.萬章上》)
既然如此,他便進一步指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我們試把這個輕重的次序列出來:民社稷(諸侯)(大夫)
這裡,民排在最前面,最後則是士大夫,後者如果危及前者,後者便會被背棄,例如「諸侯危社稷,則變置。」(《孟子.盡心下 》)諸侯危害社稷,要受天子處置。「犧牲既成, 粢盛既絜,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孟子.盡心下》)人民用犧牲祭祀,又用潔淨的祭品,依時去拜社稷,但那個土穀之神的社稷,沒有使得風調雨順,反而是乾旱、水災危及民的利益,也是受處置。「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盡心下》)那個桀、紂的天子,危及民的利益,也要受變置。這樣看,天下之主人,不是天子,不是土穀之神,而是民。
至於大夫、諸侯、天子,由誰的心意使之去留呢?「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孟子清楚地指出:得到民心,才能為天子;得到天子同意的,才能為諸侯;得到諸侯同意,才能為大夫。這樣看,天下之主人,正是民。
孟子的這個講法,和孔子一樣,以民意為依歸。這一點與現代的民主思想有近似之處,當然孔孟所講的不可能等同於今日之民主。我們這個時代所講的民主來自西方,以人民為國家的主人翁,有權選擇管治國家的政府,並且把選擇的方式制度化了,稱為民主制度,主人翁的身分就在這個制度中體現出來。而孟子則相信天子得天下在於得民心,天子失天下在於失民心,人民的主人翁身分在歷朝的變置中體現出來。為了強調兩種講法有所不同,時下論者為孟子的講法取一個名字,叫做「民本思想」1;這種思想顯然可以成為今日民主思想的一個源頭。可惜孔孟的理想在封建時代是不可能實現的,但這些思想,確是真正得民心的,他們是真正得到天下的。他們的得到天下,比歷代帝王的得到天下,還要輝煌、偉大得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