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8日 星期四

道教的教義

介紹道教知識,便須談及道教的教義,因為這涉及道教信仰和修持的義理闡釋。針對具體的社會文化環境,教如何確立自身的信仰,如何論述修持的所以然,都是其教義所要解决的問題。因此,道教的教義同時也是教外人士理解道教的必然途徑。道教的教義,既可以按照概念體系循序漸進地講,諸如道德、自然、性命、清靜、無為等等,也可以抓住道教教義的最基本問題,突出重點來講。本文受篇幅所限,只能選擇後一種方式。
基本問題
究竟,什麽是道教教義的基本問題呢?由於道教本身並沒有一個獨立的、邏輯化的教義體系,其教義是貫穿在信仰和修持的義理闡釋之中的,所以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注定是見仁見智。我們認為道教教義的基本問題,是的關係問題,即究竟是一元還是二元
單純從歷史淵源的角度來考察,問題似乎很簡單。道教關於道的最高理念,來源於先秦道家;而道教關於神的信仰,來源於上古時代的鬼神崇拜以及戰國時代的方仙之說。道家之道,彰顯自然法則,表現出來的是一種理性精神;鬼神崇拜以及方仙信仰,表達出解决生死問題的宗教情懷。二者來源不同,理趣也不同,所以是二元的。
然而,若只滿足於這種表像性的歷史研究和叙述,即由其歷史二源的考察,衍生出道教教義的二元解讀,可能會使我們忽略某些更重要的東西。
如果我們按照道教的歷史,將道教視作為一個相對獨立並且完整的文化體系,那麽,道家理念和鬼神信仰,只是道教進行自身的文化建構時所要借鑒、融攝的歷史文化資源,當這兩種歷史文化資源在道教中匯流時,它們注定要在宗教化的重新詮釋中,被賦予新的意義;其所謂道不是簡單的先秦道家的舊話重提,其所謂信仰的神仙也不完全是先秦文本所描述的神仙或鬼神。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通過這樣的重新詮釋,使道家之道與神仙信仰匯流為一個全新的整體,才彰顯出道教的文化主體性,也彰顯出道教教義的獨立性。
從哲學的角度看,這種詮釋首先要解决的,似乎是一個邏輯問題。代表着自然法則、彰顯出理性精神的道,最終追求的是至真,是自然萬物的真相,是大化流行必然如此的道理;而代表長生理想、彰顯出宗教情懷的神仙信仰,最終追求的是至善,是人生天地之間的願望。
用道教修持的語言來叙述,前者是 順則生人,後者是逆則成仙,兩種路徑剛好相反。要將至真與至善融合為一元化的整體,就必須解開二者之間的反對關係,排解二者的天然矛盾。許多哲學,事實上就是圍繞着解决這對矛盾而展開的邏輯體系。
但對於道教來說,排解至真與至善的矛盾,重要的不是在邏輯上想出絕妙的辦法,而是妥善地駕馭社會的觀念背景亦即民衆的信仰基礎。惟其如此,道教方可以是一門宗教,在中國民間得以廣泛傳播,而不是一個特殊的哲學流派。
信仰基礎
如何駕馭民衆的信仰基礎呢?《老子想爾注》說:道至尊,微而隱,無狀貌形象也。但可從其誡,不可見知也。今世間僞技,指形名道,令有服色名字,狀貌長短,非也,悉耶僞耳。
在《抱樸子內篇》等道教經書中,也有大量的關於守真一、守玄一,而真一、玄一又都有服色名字、狀貌長短的記載。
從這些數據來看,自漢魏晉以迄南北朝,也就是在道教創建並形成基本文化模式的歷史時期,社會上廣泛流行一種觀念,即抽象的道家之道以及由之演化出的真一、玄一等概念,可以被人格化為神,可以作為信仰的偶像。
這種信仰偶像,或被畫成神像,作為面對神靈、舉行宗教儀式的聖物,或出現在存思冥想等宗教修持中,感受人神合一。
正因為民間信仰已經將道塑造成神,有形象,有名字,所以對於道教來說,所要解决的問題不是如何從邏輯上論證道即是神,也不需要刻意地按照道的含義去造神,只需要對民間信仰 因勢利導。如《老子想爾注》說,道就是一,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這樣,既在萬物由元氣化生的意義基礎上,保留着道家之道的意蘊,又通過將老子神化為太上老君,滿足了民間的信仰需要。而道與神,既是相同之,又在義理內涵上因聚與散的分別而保持着張力。
對於道教的發展來說,這種張力是必要的,它一方面使神的信仰始終保持着理性的因素,保持着關注自然之理,另一方面使對道的理性思索始終保持着信仰的感受,保持着對自然之理的敬仰情懷,從而讓理性與宗教處於既統一又相互對待的狀態。
道與神既統一又對待的狀態,在純粹邏輯的層面也許難以論證,難以澄清,而在道教的修持感悟中卻是可以體驗到的。《老子想爾注》說:
神成氣來,載營人身,欲全此功,無離一。一者道也,今在人身何許?云:何一不在人身也。諸附身者悉世間常䀱技,非真道也。
所謂神成氣來云云,是從個體小我的生命體驗出發,感悟道與神。
從哪裏來,最終又向哪裏去?這類問題是各門宗都要追問的,也是各門宗教都要回答的,只是不同宗教的答案可能不一樣。
按照《老子想爾注》所表述的道教答案,之所以生,首先根源於神成,這個神,既是精神的神,也是神靈的神。所謂神成,也就是萬物大化流行之神所播撒的種子。只有神成,有了這樣一顆種子,才能够凝聚元氣,即所謂氣來,漸漸長成此情此景之
因為在種根上就是神成氣來的產物,所以充盈於的全部生命,像元氣大化之道充盈於的全部生命一樣,並不特別存在於丹田之類的某個部位,也非懸隔在遙遠的天上宮闕裏。通過這樣的生命體驗,就感悟到道與神在身上是統一的。而神靈附體之類的巫俗活動,實際上是將神當作某種幽靈式的存在,不僅將神與無所不在的道隔離開來了,而且將神與人隔離開來了,所以《老子想爾注》斥之為僞技,予以針砭。
順則生人,逆則成仙
同樣的教義詮釋,也出現在《太平經》中。如說:夫道何等也?萬物之元首,不可得而名者。六極之中,無道不能變化。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者也。又說:道無所不能化。故元氣守道,乃行其氣,乃生天地,無柱而立,萬物無動類而生,遂及其後世相傳,言有類也。比若地生草木,豈有類也,是元氣守道而生如此矣。自然守道而行,萬物皆得其所矣。
在這段貌似抽象的叙述背後,所要探討的是這樣一個饒有趣味的問題,動植萬類在大化流行中生生不息,有種有類,但各類動植物的最初種根,究竟從哪裏來呢?這是一個讓人悠然神往的問題,在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出現之前,許多人都願意傾聽宗教的解釋。將物種起源歸結為上帝的創造,是《舊約》 的說法;將物種起源歸結為神靈Atman)的化身,是古代印度婆羅門教的說法;而將物種起源歸結為道化,則是道教的說法,也是道教的教義。
正因為道能化生動植萬類,創造出動植萬類的紛繁與和諧,所以說道也就是妙萬物而為言的神。即如《元始說先天道德經》所云:神者,妙萬物而為言。故虛亦有神,實亦有神。虛者神之本,實者神之舍。物之未生,神潛於虛;物之既生,神潛於有;神亦資有以生。
所謂神者妙萬物而為言,可以有兩種解釋。其一是神創造了萬物大化流行的奧妙,其二是對萬物大化流行的奧妙無以名之,姑且謂之曰
站在現代學術的立場上看,兩種理解的意思互不相同,前者是典型的宗教神學,後者則是科學家也可能接受的一種表述形式。這兩種意思,在道教的教義詮釋中幾乎是同時並存的,都可以找到很充分的文獻依據,那麽,道教之所謂神,究竟是宗教神學呢?抑或只是姑且名之曰神的表述形式?也許,這不是理解道教教義的適當提問方式,因為這種問法與道神一元的道教教義相扞格,也是一種固不及質的問題。
例如上引《元始說先天道德經注解》,就將神與萬物的關係歸結為虛與實的關係,所謂物之未生,神潛於虛;物之既生,神潛於有,是說神通過萬物大化流行顯現出來,神既作用於萬物,又不獨立於萬物之外。
不難看出,在這種表述形式背後,有一個道家之道的思想背景,既作用於萬物,又不獨立於萬物之外者,是神也是道。反過來說,道有作用於萬物大化流行的妙用,所以道即是神。
同上書說,自然者可以名道,而道非自然,何以故?自然有定體,而道無定體。若以道為自然,則道不當降而生物;以物為自然,則物不當變而成道。故曰自然非妙,妙非自然。元始之妙,居於有無之間。自然萬物雖千變萬化,但終歸是有形質、有各種特殊形式的,亦即有定體。有定體之物的生生成成,表面上看起來是自然而然的,但從萬物生成的種種奧妙來看,其中又有一個無定體的道亦即神在發揮作用。就其無定體之妙而言,道即是元始天尊。這層意思,用《度人經》的語言來表述,就是神無相狀,以道為身
承上所述,道教教義的基本問題,是道與神的關係問題,亦即代表自然主義理性精神的道與代表宗教情懷的神,究竟是一元還是二元的問題。雖然道與神分別來源於兩個歷史傳統,但在漢以後道教的發展中,二者被融合為一個整體,是一元的。
就道教信仰的統一性、教義的完整性而言,道與神也必須是一元的,否則,修道與道法自然有矛盾,三清神主開劫度人,道教因而可在人世間傳教的教義,與秦漢黃老道家無為因任的政治和文化方略也有矛盾。
但依據歷史,實事求是地講,道神一元的教義,卻不是道教學者根據信仰統一性和教義完整性的要求,運用理論邏輯推導出來的,而是對民間信仰進行因勢利導的產物。這使道神一元的教義與中國民間社會的信仰方式相吻合,也使道教在中國民間社會的傳播,基本上處於潤物無聲的狀態,也即是道教毋須强調自己的教義教條,就能够獲得中國民間社會的準確理解。
對於理解道教的信仰和修持來說,道神一元的教義有其特殊意義。因為信仰神,並且以信仰神的態度來對待自然,所以道教雖崇尚自然法則,崇尚理性,但不將自然法則作為絕對命令,在面對自然時,精神上是從容的、舒展的。反過來說,因為崇尚自然之道,所以道教信仰的各種神靈,上至三清神主,下及萬物精靈,都是與人同在的,神性融貫於一切生命,不是某種絕對的、外在於生命形式的他者,從自然造化的和諧奧妙 中,可以感受到神的意志、神的存在。道教的信仰,因此就生 根於對自然奧妙的理解上。
當然,道神一元還包含張力,自然萬物的生生不息之道,是順則生人,而引導萬物返本還原之神,教人逆則成仙。因為二者之間有張力,所以道教的神學,從來都不與科學發生衝突,在中國古代,道家甚至是科學技術的一大載體。反過來說,也正因為道神一元包含張力,所以對於自然之道的認識亦即科學的發展,不會衝擊道教的信仰。近現代以來.道教 呈現式微之勢,嚴格說來不是近現代科技的發展衝擊了道教的信仰,而是將科學與宗教對立起來的現代思潮封鎖了道教。
道神一元的道教教義是無法在這篇幅內講論得透徹,但大旨上把握住這條教義,就可以相對準確地理解道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