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故事性而言,寓言是虛構的短小故事。就寄託性而言,寓言的寓意不同於一般敘事作品的主題。一般作品的主題思想直接從作品的形象和情節中反映出來,言在此而意在此;寓言則必須「另有寄託」,言在此而意在彼。
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寓言」一詞最早見於《莊子》一書。《莊子.天下》說︰「寓言十九,藉外論之。」所謂「藉外論之」,即假借另外的故事來說理。可是,莊子所言,僅強調寄託性, 而沒有強調故事性,所以古代作家和文論家往往把寓言的範疇劃得很寬,甚至包括一切有寄託的作品。
寓言與神話的起源有極密切的傳承關係。寓言是從神話轉化過來。這個轉化可以是直接移植神話而成寓言。這一類寓言與神話的思想是相一致的。另一種是對神話作出改造,其思想與神話是相對立的。
關於寓言的起源,除了有「神話說」外,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比喻說」。這兩種說法中尤以「比喻說」較具代表性,現分述如下。
上古神話為寓言提供大量創作素材。值得注意的是,上古神話的萬物有靈觀念及其豐富幻想,同時亦啟示了寓言的擬人化和誇張荒誕的創作手法。
《莊子》中的「庖丁解牛」、「匠石運斤」、「蠋蠻之爭」等,都不是取材於古代神話,但卻使用了古代神話的誇張手法。
即使是不談神怪的韓非,在《韓非子》中還可看到「三虱食彘」、「涸澤之蛇」、「虺虫兩口」
等擬人化的動物寓言。
可惜,神話的歷史化現象,使我國古代神話沒有完整地保存下來,這對古代寓言的取材和創作手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除了莊子、列子等人的寓言外,我國古代擬人化的動物寓言很不發
達。事實上,以動物或神話人物為主角的寓言,在整個中國古代寓言中所佔的比例並不高。這與歐洲古代寓言(比如《伊索寓言》),絕大部分以動物形象,或神話人物為主角的現象,實在有很大的不同。
比喻說
《詩經》的主要創作手法是「賦、比、興」。簡言之,賦就是鋪陳直敘。比就是比方,詩人有本事或感情,借一個事物來作比喻。興是觸物興詞,客觀的事物觸發了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歌唱。《詩經》三百篇,尤其是國風部分,就廣泛使用比興手法。其中整首都以擬物手法表達感情的比體詩,如《豳風.鴟鴞》、《魏風.碩鼠》等,在形式上已頗接近後世的寓言詩。《詩
經》的比興手法在思維和表達手法上跟寓言相似,有助於後來寓言的創作。
春秋時代的士大夫從《詩經》的比興手法得到啟發,好用詩歌作為暗示的工具,以豐富其言論或外交辭令。這種運用稱為「賦詩言志」。
孔子便很重視這方面的教育,故有「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之說。
《左傳》記昭公元年,晉國大夫 趙孟出使鄭國,鄭伯不敢怠慢,設宴款待。當時鄭國處於晉楚兩大強國之間,處境尷尬。席間鄭國大夫子皮賦《召南.野有死麇》的末章︰「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
該詩本是愛情詩,女子要前來幽會的情人不要心急,不要扯動 自己的圍巾,不要驚動長毛狗吠叫起來。子皮的意思是:晉國要按禮安撫諸國(包括鄭國),不要引起楚國的反擊。這種「賦詩言志」的手法,實質上便是一種特殊的比喻形式。
當時除賦詩言志外,還有一種隱晦曲折的表達手法,稱為「隱語」。例如《左傳》宣公十二年載,楚國圍攻蕭國,楚國大夫申叔展向他的朋友還無社示警,勸他城破後到枯井中避難。申叔展便是用「酒曲」(釀酒用的酒母,俗稱酒藥,用以發酵)、「芎
」(山鞠窮,其根可入藥)、「河魚腹疾」(比喻因寒濕而患風濕病)等隱語來暗示應逃避的地方。
隱語和比喻,一隱一顯,但本質上是一致的,即託於他物,以此指彼。
《呂氏春秋》中有一則「一鳴驚人」的故事,記楚莊王不愛聽臣下的意見,成公賈以「三年不動不飛」之鳥的隱語勸諫他。楚莊王回答說︰「是鳥雖無飛,飛將沖天;雖無鳴,鳴將駭人。」楚莊王以「一鳴驚人」的鳥來喻意自己即將發奮圖強,大有所為。這則隱語,有清晰的寓意,亦有具體的故事情節,性質上已很接近寓言。
從比喻到寓言
寓言雖產生於比喻,但比喻並不是寓言。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比喻則是修辭手段。從比喻到寓言,其演進過程絕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簡單比喻 → 複雜比喻 →寓言」這樣的一條發展路線。
在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尚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簡單和複雜的比喻。簡單的如《尚書.皋陶謨》記︰「帝(舜)曰︰『臣作朕股肱耳目。』」這裏是用「股肱耳目」來比喻大臣是供國君驅使的輔佐工具。複雜的如︰
爾惟自鞠自苦,若乘舟,汝弗濟,臭厥載。爾忱不屬,惟胥以沉。不其或稽,自怒何瘳。(《尚書.盤庚中》)
惟︰只。
鞠︰窮、走投無路。濟︰渡。
臭︰朽。
厥︰其,這裏指船。
載︰貨物。
忱︰誠信。
屬︰著。
沉︰沉沒。
稽︰髒東西。
這是殷盤庚在說服臣民遷都時所講的話。他教訓不願遷都的臣民說,你們是自討苦吃,就像乘船渡河一樣,已經上了船,卻不願渡過去,坐待船的杇爛。不但你們自己要沉沒,大家都要跟着你們沉沒。不去考察船沉的原因,只會自己發怒,哪有甚麼益處呢?盤庚所說的,雖是比喻,但首尾完整,有明顯的情節。如把其中的「若」(比喻詞)、「汝」、「爾」(人稱代詞)等
字省去,便與後世的寓言沒有甚麼分別了。
從簡單比喻到複雜比喻再到寓言的發展線索,在以後的文獻中也可以看到。
在《孟子.梁惠王上》裏,我們可看到介乎複雜比喻和寓言之間的例子︰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