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

孔子思想概要與弟子對他的評價

孔子思想,影響了中華民族2500年,且傳播到東方的鄰近國家。甚至到了今天,仍有其強大生命力。
天道觀
他的天道觀,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之世」,成為歷代仁人志士的最高理想。他的天人合一觀,要求人們探索天道,弘揚天道,使人道與天道結合,成為儒家學者努力的 方向。「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強調了民事的重要性,形成了我國文化不沉溺於鬼神的傳統。所以在中國古代,沒有出現歐洲中世紀那種宗教控制一切的局面。
道德觀
道德觀方面,孔子主張禮治,與法家主張法治形成鮮明對照。禮治又需以仁為核心,仁就是愛人。從主觀上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客觀上,就是克制私心,克己復禮。仁是包含著各 種德的。推廣仁心去治國,就是德治。達到博施濟眾,便到了「聖」的境界。做到了仁,就成為真正的「人」。孔子所講的「吾道一以貫之」,這個道就是仁,仁就是天道在人身上的體現。
中庸觀
孔子認為,中庸是人們安身立命最重要的標準。中庸便是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依天下的正道、定理去做。依不依中庸去做,是君子與小人的分界線。
正名觀
至於治理國家,主要是正名,即 按照其名分,去做這個名分所規定的、應該做的事。春秋時諸侯不按照其名分做事,而篡奪了應該是屬於天子名分的權力,去做決定禮樂及征伐的事,使得「天下無道」,這是必須反對的。
和同觀
只聽下級相同的意見,壓制不同意見;只向上司講與其相同的意見,而不講符合正道的不同意見,叫做「同」。「同」是 小人的做法,足以喪邦。聽取不同的意見,協調各方的觀點,採取合於正道的意見,叫做「和」。「和」是君子的做法,足以興邦。
弟子對孔子的評價
孔子曾自述其為學過程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距。」(《論語.為政》)從十五立志學道,三十為學可以自立,四十而掌握豐富知識,五十明白天命的運行,七十歲心性修養已達到主客觀的圓滿結合,從容自如,不踰天道之規距,臻天人合一的境界了。當時,有位賢者葉公向子路(孔子學生)問及孔子的為人。孔子對子路說,你可以這樣講:「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這幾句是他對自己的評價,實在是非常可貴的。他發憤讀書學道,連吃飯也忘了;他充滿幸福的歡欣,什麼憂慮也忘了;他年紀老邁,但心中充滿朝氣,根本不知自己老了。這就是人道與天道相融所表現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活力,那種幸福無憂的生命感受,那種忘形於天地永保青春的強大動力。
學生顏淵評讚他說:「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論語.子罕》)越是抬頭看他的道,越覺得其高;越用力去鑽研他的道,越覺得其深。有人毀謗孔子,他的學生子貢說:「仲尼不可毀 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踰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論語.子張》)孔子是不可毀謗的。別人的賢能,好比山丘, 還可以超越。孔子是太陽,月亮,不可能超越的。那些人縱要自絕於太陽和月亮,這對太陽和月亮又有什麼損傷呢?只是表示他不自量罷了。
子貢又說:「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論語.子張》)他老人家的不可以趕得上,猶如青天的不可以用階梯爬得上去一 樣。……他的生,百姓都引以為榮耀;他的死,百姓都感到哀悼,怎麼樣能趕得上?子貢這些話,後來都為歷史所證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