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朝代的滅亡,《詩經.大雅.文王》作了天命觀的解釋;伯陽父作了「陰陽失序」的解釋;史伯作了「去和取同」的解釋。試比較這三種哲學觀的異同。
朝代的滅亡是件很重大的事,必然要從哲學觀的層面作出解釋,並總結其教訓。
三種觀點有其相同之處,就是認為朝代滅亡是由於統治者治理國家不好而造成的。〈文王〉一詩說殷王未喪失民心時,還能配合上帝,「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後來變壞了,喪失民心,故殷滅亡。伯陽父認為西周幽王治國不好,引起「民之亂也」,於是預測其將要滅亡。史伯則認為幽王偏聽偏信,天會奪去其聰明,使他做盡愚蠢的壞事。所以不能不滅亡。
但是三種觀點也有相異之處。〈文王〉一詩認為帝王的命運,是由天所主宰的。誰能修德得民,就交由誰去統治。殷王喪失其民,就不能「克配上帝」,所以殷王朝便滅亡。伯陽父則不講天的主宰,而是講宇宙間陰陽有其序,當它們「不失其序」時,便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現在周幽王無道,於是民便亂了,導致天地之氣失序。陽氣應該上蒸,卻被陰氣壓迫住,不能出來,而伏在陰氣之下,於是兩氣相抗,乃引起地震,將會使西周滅亡。
史伯與他們不同,〈文王〉詩歸因於天命,上帝;伯陽父歸因於自然界的「陰陽失序」;史伯則歸因於人事的規律。他認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對立的事物互相作用,宇宙才能生成發展;相同的東西加上相同的東西,就沒有生命力,不能繼續下去,只會枯死。人們的思想、觀點也是如此,要容納不同意見,聽不同的聲音,並給予協調施行才會昌盛;不能容納不同意見,聽不同的聲音,便會死亡。周幽王就是這樣,所以天要奪其聰明,讓他滅亡。
三種不同觀點,用天命解釋,看來不實在;用自然界原因解釋,也略為離得遠一些;用人事規律作解釋,最切實。而且到了今天,仍感到此觀點的作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