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6日 星期二

慎到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慎到是趙國人,學黃老道德之術,為了發揚並序其指意,慎到著有《十二論》。當時齊王在稷下那個地方,設有學宮,招攬天下賢士。慎到在那裡講學,並著書言治亂之事。
《莊子.天下》也講到慎到,照作者的意見,慎到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
但他留下的著作《慎子》,據《漢書.藝文志》的分類,是列入法家的。著錄有四十二篇,注云:「名到,先申、韓,申、韓稱之。」他較申不害、韓非早一些,申和韓都稱許他。四十二篇中只有五篇流傳下來,都是法家思想。
關於治國,《慎子》說:「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無事,君逸樂而臣任勞。臣盡智力以善其事,而君無與焉,仰成而已,故事無不治。治之正道然也。」(《 慎子.民雜篇 》)
這就是「君道無為,臣道有為」的道理。他要求臣下做事,君不要做實際的事。人君逸樂而臣任其勞。臣盡他的智力把事情做好,人君不用參與,坐享其成便可以,這樣,事情沒有做不好的。這便是治國的正道了。可見其理論帶著道家的色彩。
治國需要有個標準,這便是「法」。「法制禮籍,所以立公義也。」(《慎子.威德篇》)
法制禮籍,用以樹立一個公共遵守的道義。它又說:「法雖不善,猶愈於無法,所以一人心也。」即使有時法並不一定很完善,但總比沒有法好些。因為有了法,人的思想才能統一,行動才有個標準。
那麼怎樣推行法呢?慎到認為要靠權勢。「故騰蛇遊霧,飛龍乘雲,雲罷霧霽,與蚯蚓同,則失其所乘也。故賢而屈於不肖者,權輕也;不肖而服於賢者,位尊也。堯為匹夫,不能使其鄰家;至南面而王,則令行禁止。」(《慎子.威德篇》
騰蛇有霧便可飛行,飛龍乘雲便可以上天。如果雲消霧散,蛇、龍便和蚯蚓一樣,因為牠們失去其依託的東西。賢者如果權輕,便要屈服在不肖者之下;賢者之所以能駕馭不肖者,是因為位尊。堯那樣的大聖人,當他還是個老百姓時,連鄰居他也不能使喚;等到他南面為帝,有命令人民便奉行,有禁令人民便停止。可見得,要有權勢,法令才能施行。
這便是慎到強調「勢」的理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