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1日 星期四

墨子與墨家思想

戰國初期,出現了墨家,其影響很大。墨家和儒家並稱「世之顯學」(顯學,就是著名學派的意思)。
到了戰國中期,墨家的言論仍極盛行。孟子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把駁斥楊、墨兩派理論作為自己最主要的責任。根據孟子的分析,楊朱的中心思想是「為我」,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愛」。只為自己,便會目無君上;愛別人父母與愛自己 父母一樣,便等於沒有自己父母。所以孟子抨擊他們是「無君 無父」。「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滕文公上》)
及至戰國末期,墨家流行不衰。《呂氏春秋.當染》說孔、墨的弟子「充滿天下」,但到了漢以後,墨家就消失了,兩千餘年都沒有人發展這個學派。
墨子(公元前475― 396 ?)名翟,魯國人。生於孔子末年,曾作過宋國大夫,他曾學習過儒學, 後因不滿儒家的繁文縟節,乃自創學說,其中有些便是針對儒學的。
他善於製造器具,據說其技術與當時出名的公輸般(魯般)齊名。公輸般善於製造攻城器械,墨子善於製守城器具。公輸般拿出九種攻城之器,墨子亦以九種守禦之器對抗,結果,公輸般輸了(《墨子.公輸》)。
墨子的學生與信徒稱為「墨者」,他們形成一個有組織的團體。團體的首領稱「鉅子」,其信徒曾經有「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訓》)
研究其思想,主要依據《墨子》一書。此書非一人一時所作,大致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記載墨子的活動,有〈耕柱〉等五篇。第二部分記載防禦戰術與兵器工具,有〈備城門〉等十一篇。第三部分記錄墨子思想,有〈天志〉等三十一篇。最後一部分,有〈經上〉等六篇,主要是關於認識論,邏輯學等思想。因為這一部分所討論的都是春秋末、戰國初年所沒有的,所以一般學者把它看作是後期墨家思想,而前面三部分則屬前期墨家的著作。
墨家在戰國初期、中期都極盛行。至戰國末期,又出現後期墨家,仍不衰。漢以後便湮沒了。
墨子思想體系表現在他的十項觀點上。「天志」、「明鬼」描繪了一個由天創生一切、主宰一切;鬼神監督所有事情,賞善罰惡;天子以下,三公諸侯、將軍大夫和士分層統治的理想世界。
天的意志必須順從。天要求人們「兼相愛,交相利」,即是要「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既然如此,天便反對攻打侵略別的國家,天下便能安定了。這是墨子「兼愛」、「非攻」的觀點。
天又要求各層人的意見都相同。庶民同於士、士同於將軍大夫,將軍大夫同於三公諸侯,三公諸侯同於天子,天子同於鬼神及天。不容許有不同意見,這便是「尚同」。治理天下,需要選擇賢人,這便是其「尚賢」的觀點。
這六項觀點都是以天意為根據,所以「天志」是墨子思想的基石。另外,「節用」、「節葬」、「非樂」及「非命」四個觀點,前三者講節約,後者講否定命定論。
後期墨家主要提出一套邏輯學體系,包括討論名辯學的內容、目的;闡述、應用「說」式推論、「三物論式」; 又講到同一律、矛盾律及排中律等三條基本規律。
這個邏輯學體系有著中國古代的特色,既不同於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印度的因明學,又可以與之鼎足而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