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8日 星期日

華嚴宗

華嚴宗因奉《華嚴經》為最高經典而得名。又因本宗以法界緣起為核心理論,亦稱法界宗。該派公認的傳承是華嚴五祖說,依次是杜順、智儼、法藏、澄觀、宗密。
杜順(公元557—640年)又稱法順,素有神僧之稱,主要遊化於今天的陝西關中一帶,勸人誦讀《華嚴經》,並且依照此經修習普賢行。所著的《華嚴法界觀》,把止觀分為五等,奉《華嚴經》為最高經典。智儼(公元602—668年)早年從杜順出家,入至相寺,先後跟從多位中外僧人學習。他的著述約二十餘部,現存有《搜玄記》、《華嚴一乘十玄門》、《華嚴五十要問答》等。他通過系統詮釋六十卷《華嚴經》而立新說,以十玄、六相等論述法界緣起,大體完成了華嚴宗學說的整體框架,實現了從華嚴經學說到華嚴宗學說的過渡。
法藏(公元643—712年)早年曾隨智儼學習,並且數度參加譯場,其中,與《華嚴經》新譯有關的譯經兩次。法藏講經,有時奉朝廷之命承旨而講,有時應僧俗求學需要而講,有時 應地方官吏之請而講,聽眾經常達到千人,促進了華嚴學在朝野的流布。在講經過程中,他培養了一批義學弟子,知名者十餘位。法藏先後得到武則天、中宗、睿宗的直接支持,晚年還 曾介入宮廷內部的權利鬥爭。他的著述百餘卷,現存與華嚴有關的十五部。能夠比較集中反映其華嚴思想的重要著作有《探玄記》、《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華嚴旨歸》、《華嚴經問答》等。他在智儼學說的基礎上,對華嚴宗教理進行了系統組織。法藏的新羅弟子審祥後來住日本大安寺,弘揚華嚴宗教義,成為日本華嚴宗初祖。
華嚴宗的核心教義是法界緣起,也稱無盡緣起性起緣起,是對世界存在的方式和狀態,對萬事萬物之間本來關係的說明。華嚴宗用以論證法界緣起的主要學說有十玄門六相圓融四法界等。
十玄門
十玄門又稱十玄緣起,是從十個方面論述法界緣起的道理。
第一,同時具足相應門,此門是從事物產生方面講。世間千差萬別的現象和事物,在產生時間上沒有先後之分,這叫 同時;在數量上也沒有增減變化,這叫具足
第二,因陀羅網境界門,此門是從比喻方面講。因陀羅網是帝釋天宮中一張挂滿明珠的網,其上的每一顆明珠都映現一切珠子,也映現那一切珠子中所映現的一切。這個比喻說明,世間的一切現象都處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渾然一體狀態。
第三,秘密隱顯俱成門,此門是從因緣條件方面講。由於所處的地位不同,條件不同,在觀察同一事物時,有時看到的是 藏狀態(假象),有時看到的是露狀態(真象)。但是,無論是真象還是假象,都能反映本質,這叫“秘密”。比如,有時看到半月,有時看到滿月,不論如何,所看到的都能反映月亮的本來狀態。
第四,微細相容安立門,此門是從事物的相狀方面講。事物無論或大或小,都可以相互包容而不相妨礙。
第五,十世隔法異成門 ,此門是從時間方面講。過去、現在和未來是三世,其中又各有三世,合為九世,這是極長的時間,加上極短的時間一念,構成十世。這十世本來是有區別的,過去不等於現在,現在也不等於未來。但是,它們能夠在修行者的思想中統一起來。所謂異成,就是有差別的統一。
第六,諸藏純雜具德門,此門是從修行規定方面講。完成了佛教一種法門的修行,也就獲得了所有佛教法門的修行功德。這兩者是不相妨礙的。
第七,一多相容不同門 ,此門是從方面講的。本體(一)與作用(多),本質(一)與現象(多),是不相同的,但是,它們又不相妨礙,這是它們的相容方面。
第八,諸法相即自在門 ,此門是從方面講的。作為統一整體中的某一部分,可以融攝其餘的部分。例如,從修行階位方面講,就是一地即攝一切地功德
第九,唯心回轉善成門,此門是從體方面講。世間的一切現象和事物,都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心所建立的(唯心),所以或善或惡,都是由所決定(回轉)。
第十,托事顯法生解門,此門是從佛智方面講的。佛經中所講的比喻、神話、寓言故事等,都屬於,人們可以通過這些事來理解佛法的道理(生解)。所以,任意舉一,都可以見
以上介紹的十玄門,從十個方面講法界緣起的內容,從而塑造了一個世界存在模式。從這裏我們可以總結法界緣起的核心內容,就是:世界萬有只不過是佛智慧本體(佛性自性清淨心一心法界等)的表現或作用,它們同時產生,圓滿無缺,均處於相互依存、相互等同、相互融攝、沒有滯礙的和諧統一之中。這樣,通過法界緣起,華嚴宗就描述了世間一切現象和事物所應該具有的關係,這是一種理想的世界秩序。
六相圓融
六相圓融也叫六相緣起,是說明法界緣起的重要學說之一。“六相”是指總相和別相、同相和異相、成相和壞相。在這三對範疇中,總、別一對最重要。
總相是整體,是別相是部分,是。 從兩者的關係上來講,如果沒有部分(別),就沒有整體(總),這叫以別成總 。另外, 如果沒有整體(總),也就無所謂部分(別),因為部分只有在整體存在的前提下才成為部分,這叫 以總成別。因此,整體(總)和部分(別)之間存在着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和相互依存的關係。同時,華嚴宗又從整體與部分不可分割的關係中,得出了部分與整體相等同的結論,這叫總別即
同、異一對是從總、別中引申出來的。指構成整體的各個部分具有同一性,是指構成整體的各個部分彼此有差異。這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華嚴宗認為,“同、異”的 關係也和“總、別”的關係一樣,是“相即”的。
各個部分在作為構成整體的必要條件時,叫做成相;各個部分保持自己特有性質,與整體不發生關係時,叫做壞相。例如,椽在作為構成房子的一個部件時,為成相,在不作為房子的一個部件時,它就不是椽,只是一根與房子無關的木頭。 成相和壞相也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它們之間也存在着相即的關係。
六相圓融是讓人們從總別、同異、成壞三個方面看待一切事 物,認識到作為統一整體中的每一事物無論表面上看來有多麼 大的差別,本質上都處於總別相即同異相即成壞相 即的圓融狀態。
四法界
四法界是由澄觀首次提出,由宗密最後完善和定型。據《華嚴法界觀門》所述,一真法界就是一心 ,是產生萬有的本原,它又能融入萬有之中,成為一切現象的共同本質。作為的表現,有四種相狀,即是四法界
一、事法界,是現象界,其特點是事物各有分位,具有無限差別。人們的認識總是從認識帶有個性的具體事物開始,但是,這屬於世俗認識,華嚴宗不主張孤立地認識
二、理法界,是本體界,理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成為無盡事法的共同本質,它是精神性的東西,而不是物質性的東西。實際上,這個就是佛智、真如,是華嚴宗認識真正開始的階段。
三、理事無礙法界,理遍在於事中,事無不全攝理,這叫理事無礙。認識事離不開理,認識理也離不開事。這是更高一級的認識。
四、事事無礙法界,由於一切相互獨立有差別的事物均含有相同的理,所以,它們之間也可以相互融通。由於事是無限的,那麼這種融通關係也是無盡的。
四法界的主旨是,不要孤立地以事為認識對象,而是要在理的指導下來認識,通過對理事關係的認識, 最終達到對事事關係的認識。在這裏, 事事無礙的關係,也就是一切事物之間應該具有的理想關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