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8日 星期日

天台宗

天台宗是隋代產生的佛教宗派,也是中國佛教史上的第一個宗派。由於本派的實際創立者智顗(公元538—597年)常住天台山,故名;又因本派崇奉《法華經》,也稱法華宗。本派的傳法世系是龍樹、慧文、慧思、智顗、灌頂、智威、慧威、玄朗、湛然。
智顗字德安,俗姓陳,荊州華容(今湖北監利縣西北)人。三十歲時,遵照慧思的囑咐,前往金陵弘法傳教。此後三十年間,智顗與陳隋兩朝都保持較密切的關係,主要致力於講經授徒、著書立說和建造佛剎的創宗建派活動。
智顗一生著述很多,其著作中僅有小部分是他親自撰寫,大部分是其弟子灌頂根據講演記錄整理而成。智顗的《法華文句》、《法華玄義》和《摩呵止觀》,後來被稱為天台三大部,是天台宗最重要的著作。
智顗一生修行和傳教的主要基地,是金陵、天台和荊州三處。他平生建造寺院三十六所,親手度僧一萬四千餘人,傳弟子三十二人。由於有穩定的傳法基地、數量眾多的門徒,再加上陳隋兩朝帝王的支持,智顗派在當時佛教界的影響很大。
智顗以止觀來概括全部佛教的修行和理論,把它作為修行解脫的根本途徑,倡導通過修習止觀獲得佛智,把握實相。所謂,是心專注於一處的修行實踐,大體相當於佛教一般講的是以正確的智慧體認萬法,大體相當於佛教一般講的智顗提出的“三諦圓融”、“性具善惡”、 “一念三千”等,是天台宗的基本教義。另外,他還提出判教理論,為天台宗的創宗建派提供經典和歷史依據。
三諦圓融中的三諦,指空、假、中。他認為,修習止觀要求認識主體(觀照)必須處於虛寂狀態(空),借助(資成)佛教所說的義理(假),去認識特殊事物的真性(實相),這種真性是的統一,所以叫作。這樣,就變成了最高的實相,變成了聯繫三諦的樞紐。從而調和了有與空、世間與出世間的矛盾。由於三諦是同一對象(實相)的三種表現或三個方面,它們的關係是雖三而一,雖一而三,不相妨礙,不能在觀法上將它們割裂對立,所以稱為三諦圓融
性具善惡是天台宗的重要學說。性,是指法性、自性等;具,是具有、完全具備的意思;性具,是指先天存在,既不是自生的,也不是他生的。性具善惡是說從一切眾生到所有的 佛都有善惡二性,而且這二性歷經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都不會改變。天台宗講性具善惡,目的是要由惡而有善。他們認為,善惡共處於人的本性中,是相對的。如果真正認清和通達了性惡,惡也就成了善。例如,佛雖然也不能斷絕性惡,但是佛真正認清和通達了性惡,所以佛永遠不會受到惡的影響,不會後天修惡,只表現出善來。另一方面,闡提雖然不能完全 斷絕性善,但是沒有真正認清和通達性善,所以後天表現出不 “修善”,只是修惡。所以,佛與闡提的差別不在“性具善惡” 方面,只在於對善和惡是否真正通達方面。
“一念三千 ”,是指在人的當前一念心之中,就包含着三千大千世界。這是用來說明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法相互依賴、相互滲透,形成一個整體,不生不滅,完全存在於人的一切心念之中。現實世界和人生之所以千差萬別,在於眾生作業不同,使本具的三千法有顯有隱,呈現的果報就有了差別。由於一念是妄心,那麼實現從妄心到真心的轉變,就要修習止觀。一念三千就是止觀修行所要(體認)的境界。也是天台宗人所追求的理想精神境界。
天台宗的判教理論在佛教史上也是比較有影響的。所謂判教,是對全部佛教經典和學說進行歸類和劃分等級,以便表明判教者對所信奉教義的態度,反映他們與別派的思想差異。判教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通過解釋和協調各種佛典中的不同學說,為本派的創新教理提供經典和歷史的依據。判教思想發源於印度佛教,其理論和方法是在中國佛教中成熟起來。佛教各大宗派都有自己的判教理論,天台宗的判教是五時八教
五時八教五時化儀四教化法四教的統稱,它們分別是從佛說法的時間、形式和內容諸方面對佛教經典進行劃分和歸類。五時是從時間上劃分。第一,華嚴時,指佛剛成道後講《華嚴經》。第二,鹿苑時,指佛成道十二年後,在鹿野苑講諸部《阿含經》(指四部《阿含經》)。第三,方等時,指鹿野苑時之後八年,佛講各種《方等經》。第四,般若時,指方等時之後二十二年,佛講諸部《般若經》(指多種般若類經典)。第五,法華、涅盤時,指般若時之後八年,佛講《法華經》和《涅盤經》。從現代學術研究的角度看,這種經典產生的先後次序是根據教義的需要排出來的,並不反映相關經典真實的產生時間。
化儀四教側重依據佛說法的不同形式來劃分。第一,頓教, 指《華嚴經》所講的不曆修行階次、頓至佛位的教義;第二,漸教,指從講諸部《阿含經》到《般若經》,這些教義需要依次漸修;第三,秘密教,指各人聽到的與自己理解能力相適應的教義;第四,不定教,指各人聽到的與自己理解能力相應的教義,但各人有不同的理解。
化法四教主要按照佛說法內容來劃分。第一,藏教,指小乘三藏教義;第二,通教,指諸部《般若》,因為這些經典既包含深奧的道理,又有淺顯的道理,故名;第三,別教,專為菩薩講的其它方等(大乘)經典;第四,圓教,《法華經》教義,因其圓滿、圓融,故名。對於化儀四教化法四教的關係,天台宗用藥方藥味來比喻。從這個判教中,我們可以看到抬高《法華經》的傾向。
智顗之後,天台宗的傳承一直未斷。其中,湛然(公元711— 782年)以中興天台宗為己任,倡導無情有性說。無情指沒有情識的東西,即沒有意識、感覺和思維活動的草木瓦石、山河大地等。是指佛性。湛然主張沒有情識的草木瓦石、山河大地等都具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這就擴大了成佛的範圍,不但是對天台宗教義的發展,也是對整個佛性學說的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