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0日 星期三

從哪方面可以看出孟子的「民貴君輕說」與民主思想有相通之處?

孟子認為得到民心,才能當天子;得到天子同意,才能做諸侯;得到諸侯同意,才能任大夫,「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即是老百姓具有比天子還高的權威。
孟子也說過,舜得天下是「天與之,人與之」。但天不會說話,如何表示同意給他天下?孟子認為,辦法是使他去主祭,百神都來享用,這便是天接受了他。但怎樣知道百神都來享用呢? 孟子又有個解釋,他引了〈泰誓〉的一句話:「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天視是根據民視,天聽是根據民聽來決定。這樣看,孟子所講的「天與之」,最後還是落實到、歸根到「民」 與之。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箇中的次序是:民社稷(諸侯)(大夫)
後者危及前者,便要受到處分。「諸侯危社稷,則變置」,諸侯危及其上級的社稷,便要受天子的處置。「犧牲既成,粢盛既絜(潔),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犧牲養好,祭器清潔好了,依時拜祭社稷。但社稷沒有使得風調雨順,反而是乾旱、水災、危及民眾,也要受到變置的處分。「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桀和紂危及民的利益,失去民心,也要變置,使他喪失了天下。
這樣看來,民眾在歷朝變置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們在變置中體現了全人的身分。如果把變置制度化,那麼民可以同意讓誰去做天子得天下,也可以變置天子使其失去天下,這便是民主的最基本原則。由此可見,孟子「民為貴」的思想和「民主思想」確有相通之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