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4日 星期日

惠施十事

《呂氏春秋.淫辭》一文中高誘所作的注,說惠施是宋國人。他曾作過魏國宰相,「為魏惠王為法」。他與孟子同時,是個名家,有好辯之名。
《莊子.天下》 就記載了這樣的故事:「南方有倚(奇)人焉,曰黃繚,問天地所以不墜不陷,風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辭而應,不慮而對,偏為萬物說。說而不休,多而無已,猶以為寡,益之以怪。」
這個南方奇人,是楚國的辯士。他問惠施為什麼天不墜下,地不深陷,又問產生風雨雷霆的緣故。惠施不辭讓便回應,不思慮便對答,提出對萬物之論說,並說個不停不休,還加上些怪說。看來他的知識廣博,又能言善道。不過,惠施的學問,一向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評價,
《莊子.天下》就有這樣的評述:「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意思是他是個有多方面學識的人,寫的書有五車那麼多。但他的學問很駁雜,其言論又不中肯。
「桓團、公孫龍,辯者之徒。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辯者之囿也。惠施日以其知與人之辯,特與天下之辯者為怪,此其柢也」。
意思是說:當時有辯者如桓團和公孫龍一類的人物,他們能迷惑人心,改變人的觀點,能夠辯勝別人,但不能折服人心,這是辯者的局限。惠施每天以其機智和人辯論,與天下的辯者製創怪論。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談到名家時也有同感,他指名家所鼓吹的僅是「琦辭怪說」,究竟這樣看待惠施等人是否合理?
按照牟宗三的想法(1983,203—23 頁 ), 回答這個問題要先 弄清楚惠施的「理論中心」是什麼,並且要知道他循著什麼途 徑向著目標邁進。惠施說過:「至大無外,謂之大一。……氾 愛萬物,天地一體。」「氾愛萬物,天地一體」就是他的「理論 中心」;其實,莊子也有類似的意思,他說:「天地與我並生, 萬物與我為一。」不過,兩者選擇了不同的途徑。
按照牟宗三的講法,莊子所談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是個境界,不管我們如何論證萬物與我無別,也說明不了這是個什麼的境界。因此,認識莊子就不要拿他的「齊物論」來分析,看看「人」 與「天地」這兩個概念應該怎樣理解才有助於領會「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
至於惠施,就有不同的情況。按照他的辦法來說明「天地一體」,關鍵在於採用「苛察繳繞」的手法,疏解名理,藉此破除某些成見,例如我們以為宇宙有個中心,有些人甚至以為自己是個中心;破除這樣的成見,使人傾向於宇宙無中心的講法,這顯然有助於認識「天地一體」的學說。
如果惠施真有牟宗三所講的想法,那麼,認為惠施專搞奇談怪論,以勝人之口,便有欠公允。
《莊子.天下》記下了他探究事物之理的十個主要命題, 稱為「惠施十事」,讓我們在下面逐一解釋,為怎樣評價惠施求得合理的根據。研究公孫龍,也可以採用類似的方式,即疏解有關名實關係的論說,並且依據疏解的結果來裁決公孫龍提出的正名學說是否僅為勝人之口,還是為了較為深刻的形上觀點。
惠施十事
《莊子.天下》記下了他探究事物之理的十個主要命題,稱為「惠施十事」。
一、「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
這是說無限大是不能有「外」的。無限大如果遇有外,便不是無限大。無限小是不能有「內」的,如果無限小內部還有更小的,那它就不是無限小了。
這裡,主要是給無限大和無限小下定義。值得珍貴的,就是到現在,數學上給無限大和無限小下定義,原則上與這個命題是相同的。這說明惠施這個觀點是符合科學的。
二、「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
無厚就是說沒有厚度,或厚度是零。這裡講的是幾何學的平面,這個平面,可以擴展得非常大,以至千里那麼大,但是幾何學的平面是不能有厚度的。沒有厚度,那麼你把無數多的平面疊在一起,仍然是積不出厚度來。所以說「不可積也」。
這種對幾何學平面的要求,與西方歐幾里德幾何學的要求,是 一致的。平面幾何最根本的規定是「點」只能有位置,不能有面積(例如說,兩點之間,只能聯一直線,那麼這兩個點,是不能有面積的。如果有面積,則兩點之間,便可以聯許多直線 了)。「直線」只能有方向,不能有寬度。「平面」只能有廣度, 不能有厚度。看來惠施這個命題,也是很重要的。
三、「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天與地的高度相同,似乎是詭辯。但既然惠施已經有了無限大的概念,那就容易理解了。古人所見的天,就是我們見到的雲層那麼高,或者比雲層高若干倍。假定那高度是個有限的數量A,則從無限遠那裡看過來,A這個量小得可以忽略。要是如此,則「天與地卑」是可以理解的。同樣地,「山與澤平」也可以如此理解。
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此命題的前一句是說,日是在運作的。按照古人所知,日是繞著地運行的。日運行到正中,同時也就西斜了。這是很對的。因為從運動的過程看,運動的物體是不能停留在一點上的。即時說,它到達了某點的同時,就離開此點。所以日剛運行到正中,同時就離開正中,正是定義了日是在運動的。
看來,這一句,是給運動下定義的。下一句「物方生方死」則 是給生命下定義。
五、「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畢。
後一句很明確地指出,萬物都是相同的,又都是相異的。即是萬物都有兩面性,一面是相同,一面是相異。這是從事物的普遍性來說的,這就是「大同異」。例如「萬物」這個詞,那一萬 件東西,不管它們怎樣相異,但都是「物」,便是其相同的地方。雖然它們都同是物,而卻一萬件有一萬件不同的地方,故 叫「萬」物,而不叫一物,這便是其畢異的地方。至於一般具體的東西,男和女的同異,手和腳的同異……則是「小同異」。
六、「南方無窮而有窮。」
這個問題,如果先講辯者二十一事中的一事,便可以明白。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莊子.天下》),一尺之捶,第一天取一半,剩下二分之一尺;第二天取一半,剩下四分之一尺; 第三天剩下八分之一…… 即使分母是個很大的數字,仍是可以繼續取下去,而萬世不竭。即是說,你可以取之無窮,但最終取得的捶仍然不足一尺長。一尺之捶是有窮的數,但你可以無窮地取之不盡。所以,無窮是可在有窮之中,即一尺之捶中產生的。同理,南方是有窮的,但也可以產生許多無窮。
七、「今日適越而昔來。」
今天去越,從越國的人看來,你是以前來的。這在天文學或相對論中,都可以解釋。但古人不一定知道這些知識,所以,我 還是不要勉強去解釋,會較好些。
八、「連環可解也。」
這一條也是不要勉強解釋。這個問題,拓撲學是可以解決的,但古人不懂拓撲學。
九、「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既然惠施已有無限大的概念,從天下無限大的觀點去看,是沒有一個中央的。所以你也可以以任何一點作為中央,那麼中央定在燕國之北或越國之南,都是可以的。
十、「氾愛萬物,天地一體。」
假如普愛萬物,那麼天地是個整體。這個道理,是容易理解的。
綜上所述,惠施十事對一些數學、幾何、物理的概念提出了一些講法,對有限、無限的問題,畢同、畢異等問題進行闡述。憑著這些殘存的二手記錄來考核惠施究竟有什麼科學和哲學思想,容易產生誤會。
牟宗三比較了莊子和惠施的「一體論」,裁定惠施十事(他認為僅有八事)大談名理,目的是豎立「天地一體」的講法,發人深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