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3日 星期六

老子的道之動 — 反

老子認為,道是在運動的,其運動的規律,就是「反 」。「反者,道之動。」(《老子.四十章》)
這樣,「反」 的規律是什麼? 他認為道是很「大」 的。「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老子.二十五章》)
道逝去到很遠的地方,又反(返)回原來的地方。就是說,道的運動,發展,不是一直向前的;它到了極遠的地方,又返回到原來之處,其特點是個「反」字。這個「反」 字, 有時又叫「復」。「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老子.十六章》)
他認為萬物本來是「靜」的,接著便「動(並作)」起來,最後又回復到其根源處,這個根源就是「靜」,「靜」便是回復到其本性(命),回復到本性,便是常道。
其程序是:靜 動(並作)
這就和上面講的「反」的程序是相同的:不動 逝(動) 不動
用今天的話來說,「反」的規律就是,事物的發展、運動不是直線的,而是向對立方面過渡(例如:靜過渡到動),然後又再向對立面過渡(例如:動過渡到靜),而返(反)或回(復)到原來的本性(命)。
為什麼道的運動、發展,必須遵循「反」或「復」的規律呢? 先從簡單處講起。
一、老子認為,對立的兩個方面,是相對而生,互相依存的;沒有對方,便沒有自己,沒有自己,便沒有對方。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老子.二章》)
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高音和低音、前和後……這些對立面,都是相對而生的; 沒有「有」便沒有「無」,沒有「無」便沒有「有」,是互相依存的。( 如紅花是紅色的,它「有」 紅色, 而「無」黃色、藍色、灰色、黑色……,這一「有」一「無」,結合起來,就規定 它是紅色的。
二、對立的兩個方面,它的根源都存在於對方裡面。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福是要依倚禍才能取得,禍則是潛伏在福裡面。所以福要從禍中發展出來,禍是要從福中發展出來的。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老子.四十四章》)。
所以非常吝嗇便會轉化為更多的破費;欲藏越多,損亡的會更大。這個「失」的更多,是植根於其想「得」的更多之中。
三、於是,當發展到了極點,便會向其對立面過渡、轉化。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 斯不善矣。」(《 老子.二章 》)
「 美」 本來是好的, 但天下人都這樣認為, 便變成壞事。(比如炒股票,錢賺得越多越是件美事,天下人都來炒了,便會釀成股災。如果能知其美,又知其有害,那便不易受害。)妥善的東西本是好的,但天下人都這樣做,便成了不妥善( 比如用抗生素治病,實在是妥善。但天下人都只知道它是善,治什麼病都用,於是便培養出能夠抵抗抗生素的病菌,這便很危險了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一章》)
小的道理,是可以道說得出來;大的、 最高的常道,是不可以道說出來的。這便是從「可道」過渡到「不可道」了。小東西的名字,是可以命名得出來的,如石、椅、……;大的,最高的常名,是不可以命名得出來。如「道」 這個常名是什麼? 就講得不確切,只能是惚兮恍兮, 窈兮冥兮,吾不知其名,就勉強把它叫做「道」罷。勉強給它起個名 字叫「大」。這便是從「可名」過渡到「不可名」。
四、向對立面過渡,又再向對立面過渡,便回到原來的自身。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七章》)修道之人,最初從個人私心出發,想做些事情;當他明白私心是不能成事,只能壞事,於是便從有私心過渡到無私。由於無私,反而能達到其個人的目的,而「成其私」。此程序便是:私 無私
又回到原來自身的「私」。但是第三個「私」與第一個「私」不同了。第一個「私」只是自己的私心,為己的私心;第三個「私」則包含有無私的私心,是為大家的、利他的私心或理想。
(如果用黑格爾的話來說,此程序是:正 合。這個「合」是包含了「正」與「反」的內容於其中的。
五、這種「反」的進行,並非是循環式,而是發展式的。
上面講的程序,第三個又回到自身的第一個,似乎只是圓圈式的循環。而且老子也講過,「道」 是「周行而不殆」的(《老子.二十五章》),更易於使人誤認為是圓圈式。其實不然。
老子說,「道」是「無為而無不為」(《老子.三十七章》)。
為道者也需修養至「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老子》四十八章)。
其程序是:無為 無不為
「無不為」即是事情都能做得成功的。事情成功後,怎麼辦?老子認為,應該不佔有,不恃功,不主宰。(《老子十章》)
而要「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九章》)。
正因為不居功,這個功勞便永久不會失去。「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二章》)
其程序: 有功 弗居功 功不去(永遠有功)
有功而不居功,正是「無為」;由於「無為而無不為」,所以功不去;一個人能夠「無為」,做到不居功,就進至更高一層的精神境界,即「無不為」的境界,這個發展,就不是一個循環式的圓圈。
明白了這五點,便懂得「反」或「復」的規律。為什麼「道」 要按此規律運動、發展?就是因為此規律即是事物的「自然」 本性。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老子.十七章》)
老子這種「反」的理論,貫徹於整本《老子》書中。明白此道理,此書便很易讀懂。不明此道理,讀起來便似讀天書。非常可貴的是,兩千年後,德國的黑格爾寫了很重要的《邏輯學》, 其中最基本的思想,與這個「反」的理論,是極相近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