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

孟子的天人合一觀

孟子發展孔子仁的思想,第一個方面是創立了性善說,第二個方面,是把仁的思想,擴展成為天人合一觀的理論根據。
他認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上》)即是人應擴張(盡)其仁的心,做得到這點,說明他是知道自己具有善端的本性。知道自己具有善端的本性也就是知道天道了。因為在他看來,人性中的善端,是天生的,由天道決定的。天道決定人的本性;而人的本性又決定了人應該盡心行仁。既然仁就是由天道所決定的,那麼,人如通過存養其心性中的善端,進而發政施仁,造福百姓,這時人道便符合天道,便能與天道合一了。「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盡心上》)事天,是指奉承天道而不違。他講的事天、畏天、樂天,都是指天人相通,天人結合而為一。
至於天與人的分野,他的看法與孔子一樣,就是「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上》)不管短命、長命,我都不三心兩意,只管修養好我的身心,等待天命。這就是盡人事而聽天命的安身立命之方。
既然天道就體現在我的本性,而人道的核心「仁」,就生自我善良的本性,所以,天道、人道都是齊備在我身上。只要我真誠地存養本性,便會得到最大的歡樂,便臻天人合一的境界了。「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盡心上》)這也就是「上下與天地同流」(《孟子.盡心上》)的層面 了,於是「仁」就成為天人合一的中心。
孟子認為人如果配合正義與天道,更可以培養出一種最宏大,最剛強的大勇之氣,叫做「浩然之氣」。這種氣,按其本性去培養而不損害它,便會充塞於天地,無虧無盡。培養這種浩然之氣,需要事事皆合於正義,從而積集而生,並非偶然做一件似乎合義之事便能得到。孟子認為義是在我內心之中,既要時時刻刻存養它,不要忘記,也要讓它自己生長,不要故意助長它,拔之使高,慢慢便會達到不動心的境地(《孟子.公孫丑上》)。不動心就是我只按道與義去行事,什麼事物都不能阻撓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不為任何其他事物而疑惑、恐懼、動搖。這是一種崇高的思想境界,它激勵了歷代無數志士仁人的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壯烈、堅毅意志,成為高貴的中華民族精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