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8日 星期一

晏嬰

百餘年後,齊國另一個名相叫晏嬰(?公元前500年),字仲,謚號平,故又稱晏平仲,齊國東萊人。有一本《晏子春秋》記載了關於他的傳說,大概是秦漢之際的人所作。
晏嬰是不迷信的。公元前516年,齊國出現彗星,當時人認為是不祥之兆,國君派人禱告以求消災。他說:「天道不諂,不貳其命,若之可禳之?且天之有彗也,以除穢也。君無穢德,又何禳焉?若德之穢,禳之何報?」(《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天道是不接受諂諛的,不會改變其命令的,為何要去祈求衪呢? 天有彗星是為了要消除污穢。國君您沒有污穢的操行,何必去祈禱呢?若有污穢的操行,祈禱也沒有用。這是說,人主要是要修德,而非向天神祈求。
有一次齊景公說:「只有梁丘據與我是相和的。」晏子道:「這只能說是同,不能說是和。」接著解釋說,和是把不同的東西協調在一起,正如廚師把不同的材料,烹出好吃的湯一樣。「君 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無爭心。……今據不然。君所謂可,據亦曰可;君所謂否,據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左傳.昭公二十年》)
君臣關係也是這樣。君認為對的事,如其中有些不對,臣子就應該指出那不對的部分,使對的部分更加完備。君認為不對的事,如其中包含些對的,臣子就應指出那對的部分,讓君的判斷免除錯誤。於是,便能使政治公平沒差錯,人民不會發生爭執(這就是「和」)。……現在梁丘據就不是這樣,君說對的,他亦說對;君說不對,他也說不對(這就是「同」)。就像以水加上水煮成的湯,誰願意吃?好像彈琴只有一個調,誰願意聽?
晏嬰對和同的看法,基本上是把史伯的思想,運用到君臣的實際關係上,應是可貴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