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3日 星期六

莊子生平與主要思想概要

莊子(公元前369—286)名周,宋國蒙人(今山東曹縣,有說在今河南商丘縣)。
莊子與戰國時期梁惠王、齊宣王、楚威王同時,在蒙這地方當過管漆園的小官。和當過魏國宰相的惠施是好朋友,常互相辯論。據說楚王派人聘請他去作宰相,他說:「聽說楚國有隻死去三千年的神龜,供奉得很好。你認為它願意死去讓人尊崇其骨頭,還是願意拖著尾巴在污泥中活著呢?」那來人說:「當然願意在污泥中活著。」於是莊子說:「我也願意在污泥中活著。不 願做官受束縛。」這表現出他淡泊名利,要求自適。(《莊子.秋水》他與孟子同時,但彼此未見過面。
現存《莊子》一書,共三十三篇,分為內篇、外篇、雜篇。有人說只有內篇是莊子自著,其餘是弟子後學所著, 似乎沒什麼確鑿的根據。大抵上把它看成是莊子一派著作總集,較為合適。既是一派中多位學者的著作,便免不了比較駁雜,互有出入。但從其中主要的理論去看,還能找到很清楚的體系。
《老子》一書提出幾個最基本的道家哲學範疇:創生宇宙的「道」,「道」的特性「無為」,「道」運行、發展所遵循的規律「反」。
《莊子》一書則進一步發揮這些理論,論述得更詳盡、透闢。
  1. 莊子認為道「自本自根」、「先天地生」;本身儘管是無為又無形,卻「有情有信(徵兆)」,它「可傳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見。」
  2. 莊子主張道通為一。他認為一般人以自己的標準為是,以此批評別人的標準為非;而聖人就知道任何一方若勝了另一方,也說明不了勝者為是、而敗(毀)者為非。明白這點,便不拿自己的標準來非議別人,到了這個境界,就不會拘執於一家一說,「是亦彼也,彼亦是也。」,真正領會「道通為一」的精神。
  3. 莊子認為「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大如海洋,比之於「不可圍」的「至大」,就跟稊米般大小;小如毫末,比之於「無形」的「至精」,就跟山丘般大小。其實各物「小而不寡,大而不多」,「以道觀之」,「萬物一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