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

孔子的正名觀

弘揚天道,要遵循中庸之道。治理天下,實行禮治,又有個正名的問題。子路問,衛君等待你去治理國政,你會首先推行什 ? 孔子答說:「必也正名乎!」(《論語.子路》正名就是正 定名分。你是什麼身分,就應做你身分的事。你是君,要做君應做的事;你是臣,要做臣應做的事。
齊景公向孔子問國政,孔子答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各人按自己的本分去辦事,國家、家庭都安定了。春秋時為什麼天下無道?就是因為本應由天子決定的禮樂、征伐,卻由諸侯來決定。臣(諸侯)不做臣的事,而做了君(天子)的事,哪能不大亂?諸侯為什麼要篡奪天子之權,違反了禮制?那是為了個人的私心。正名就是正這個禮制的名分,亦即是要求每個人都克己復禮。正名也是要求每個人做事都符合身分,不偏不倚,亦即是中庸之道。
正名本身牽涉到名與實的問題。名與實可以提到邏輯學及認識論的層面去理解。有人曾從這個角度批評孔子,他們說,「實」是第一位的,「名」是第二位的(例如有牛之實,才有牛之名)。孔子正名,是用「名」去糾正「實」,是顛倒主次了。孔子是對的,不論什麼時代,什麼國家、社會,如果在位者不按照自己的名分去辦事,都只能是天下大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