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8日 星期一

史伯

從西周末年到孔子前,出現了不少思想家。他們提出的觀點,雖然還未形成有體系的學說,但卻是十分可貴的。伯陽父就是一例,他以陰陽的協調與否,解釋自然的異常變化,並聯繫到社會以及西周王朝的滅亡上,具有時代先鋒的本色。與伯陽父同時的史伯,也是周幽王的太史(有人說史伯即伯陽父),他與鄭桓公討論西周將會滅亡時,指出其原因是由於幽王的專同。所謂專同,就是說幽王只聽與自己相同的意見,而不聽與自己不同的主張。於是老天便把他的聰明奪去,這能夠不滅亡嗎?
根據《國語.鄭語》的記載,在這次交談中,史伯提出了「和」與「同」兩個哲學範疇。
「和」是指「以他平他」,即是一種事物(他)與另一種相對立或相反的事物(他),互相配合或協調(平),就叫做「和」。這樣便能相輔相成,「和實生物」 便能使事物得到發展壯大。至於「同」,是指「以同裨同」,即是以相同的東西(同)與相同的東西(同)加在一起(裨)。相同的東西加相同的東西,永遠產生不出新的事物,這就是「同則不繼」。比如把互相不同的土、金、木、水、火互相協調配合,就能產生百物;甜、酸、苦、辣、鹹和諧,才有好的味道;不同的聲調配合,便有好聽的音樂;設立十種等級,以訓導百官,產生千種品級;提出萬種方案,計劃十萬件事情,經營百萬的財物,常有成千萬的收入,以做好無窮多的準備。這些都是「和」的好處。
但如果只要「同」,同一個音調,就沒有不成美味;同一件物,便沒有東西可講。周幽王只要「同」,不要「和」,就變得愚蠢無知,做盡壞事,怎能不滅亡呢?
史伯提出的和、同理論,認為「和」便有生長,發展;「同」便會枯死,包括自然界、社會、思想界,在當時是有影響的,春秋時齊國的晏嬰便對齊侯講過和與同(《左傳.昭公二十年》)。到了孔子也很重視和與同,認為「同」便可以導致一言喪邦;又認為和與同,是君子與小人的分界線。一直以來,這個理論都有強大的生命力。我們的國家便曾被「一言堂」(即只有同一個聲音)帶來許多不幸,以致今後還要記著此種教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